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又萎缩了!咋办?地球知识局 枯水期常态化
鄱阳湖的水域面积急剧减少,截至9月5日,湖区通江水体面积仅约866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220平方公里,容积少了31.9亿立方米。8月8日,星子站水位跌破10.13米,标志着鄱阳湖进入今年的枯水期,比常年平均时间提前了87天,这是有记录以来第三早。
鄱阳湖的丰水期通常从每年4月份开始,持续到10月份。然而近年来,枯水期不仅提前热点话题,而且持续时间延长,枯水位也持续降低。9-11月份退水速率加快,导致通江水体面积急剧萎缩。近20年的监测数据显示,鄱阳湖枯水位(10.13米)出现的时间平均提前了39天热点话题、延长约49天,枯水状况越来越常态化。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全省近94%的地表径流最终汇入鄱阳湖。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这五条河流是鄱阳湖水系的主要干流。鄱阳湖是一个典型的通江吞吐型湖泊,可以“吞入”长江的部分径流,并通过湖口将融汇的诸多河流“吐”入长江。鄱阳湖地形南宽北窄,水流在向北流动过程中不断加速,使得鄱阳湖容易“吐”,难以“吞”。这种地形限制了鄱阳湖的蓄水能力,特别是在枯水期,水量减少时,水位下降速度较快。
历史上,鄱阳湖周边的农业生产活动导致水系干支流在入湖处出现淤积,围湖造田侵蚀了流域空间,加上上游的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淤积,进一步削弱了鄱阳湖的蓄水能力。泥沙淤积还改变了鄱阳湖入江水道的形态,影响了与长江之间的水量交换关系,导致枯水期更容易向长江排水,加剧了水位下降。
降水是鄱阳湖水量的主要补给来源,但2025年夏季的降水异常导致了这次旱情。6月下旬至8月间,鄱阳湖流域内平均降雨量仅为42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约35%,部分区域甚至偏少50%以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核心补水期7、8月出现“空窗期”,未能完成有效蓄水。大气环流异常和副热带高压造成的极端高温天气也加剧了鄱阳湖的水量消耗。
人为活动如水利工程调度直接影响鄱阳湖的入湖水量。例如,三峡水库蓄水使得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较同期提前一个月跌破10米。此外,为了防洪需求,上游水库在雨季常提前泄洪或减少下泄,导致鄱阳湖在主汛期未能充分蓄水。高温旱情下,农业灌溉需求增加,部分地区超采地下水、拦截河流,导致入湖支流断流。灌溉设施老化和城市化加速也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又萎缩了!咋办?地球知识局 枯水期常态化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又萎缩了!咋办?地球知识局 枯水期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