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销百万台到份额仅剩1%,韩系车在华溃退:中国员工称不被信任
在今年成都车展的现代展台,新一代帕里斯帝开启预售——这是现代中国年内第一款新车,而时间已来到8月末。台上回答媒体提问的依旧是韩国籍高管;台下公关强调“在中国,为中国”。然而把时间轴拉长便会发现:无论是发布会演讲、产品讲解还是媒体专访,韩方“主角”从未缺席,这与不少已把本地团队推到前台的合资品牌形成鲜明对比。
1)从百万神线%份额”:退潮的时间线
2002年,北京现代以“现代速度”迅速落地:合资签约、建厂投产、索纳塔下线一气呵成热点话题。随后,伊兰特、途胜、索纳塔以“配置不低、价格不贵”的组合拳打穿市场,2013年北京现代年销破百万,用时之短创合资纪录。
拐点出现在2016年。地缘事件触发消费抵制,2017年北京现代销量同比下滑近三成,东风悦达起亚同比腰斩,自此颓势难挽。进入电动化加速期后,中国品牌技术、产品迭代猛进,合资体系被迫“降价+加配”,韩系车夹在中间的性价比“甜点位”迅速塌陷。
乘联会数据显示:韩系车在华狭义乘用车份额由2013年的8.8%降至2024年的1.0%。同年零售量:现代15.7万辆(同比-35.5%),起亚8.0万辆(同比-4.8%)。起亚2025年在华目标仅8.1万辆,几乎放弃增长预期。讽刺的是,全球层面现代汽车集团依旧强势——2024年全球销量723万辆、净利润创新高,位列全球第三。
2)“现代速度”的终章:工厂卖掉、渠道收缩、纯电空窗从年销百万台到份额仅剩1%,韩系车在华溃退:中国员工称不被信任 从年销百万台到份额仅剩1%,韩系车在华溃退:中国员工称不被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