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长隆演员表演时坠空 安全标准的模糊地带是事故频发的制度根源
广州长隆国际大马戏演员坠空事件再次将文旅行业表演安全推向舆论风口。6月5日晚,一名演员在“魔幻火轮”表演中失手坠落,虽经医院确认无生命危险,但现场视频中演员头部与后背着地的惊险画面,仍引发公众对高危表演安全保障的强烈质疑。这不仅是单一场馆的偶发事故,更是折射出文旅产业在追求商业效益与保障从业者生命安全之间的失衡困境。
安全标准的模糊地带是事故频发的制度根源。据公开资料,长隆大马戏场馆可容纳近7000名观众,其“魔幻火轮”等高空节目长期作为核心卖点。然而,我国现行《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仅笼统规定“演出场所应配备必要安全设施”,对高空表演的具体防护标准却未作细化。对比欧美国家,德国马戏团要求所有高空表演必须配备双保险绳、独立安全网及地面缓冲垫,且防护区域需超出表演范围3米以上。而此次事故中,演员坠落点恰位于安全垫边缘,暴露出国内场馆在防护设施覆盖范围、设备承重标准等方面的漏洞。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场馆为压缩成本,将安全检查外包给缺乏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导致设备老化、防护网破损等问题长期存在。
从业者权益保护的缺失加剧行业风险。涉事演员乔纳丹虽手写致谢信安抚公众,但其背后是杂技演员群体普遍面临的“裸奔”困境。据调查,国内70%的杂技演员未签订劳动合同,85%的演出团体未为演员购买意外险。长隆大马戏虽宣称配备现场医务人员,但急救流程的规范性仍存疑——演员坠落后,现场工作人员仅简单查看伤情,未立即启动专业医疗救援,直至15分钟后救护车才抵达。这种滞后反应与文旅部“高危表演需配备AED及专业急救团队”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更讽刺的是,部分场馆为追求“真实感”,甚至要求演员减少防护装备,如某知名马戏团曾要求演员在绸吊表演中摘除护腕,理由是“金属扣会破坏灯光效果”。
监管缺位与商业逐利的共谋制造系统性风险。长隆大马戏作为亚洲最大马戏场馆,其安全管理体系本应成为行业标杆。然而,事故发生后,场馆仅以“节目待定”回应,未公布详细调查进展,也未对安全措施进行全面升级。这种态度与文旅部“重大安全事故需24小时内上报”的规定形成悖论。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地方监管部门与文旅企业存在利益捆绑。以珠海长隆飞船乐园摩托车特技表演撞倒儿童事件为例,横琴区商事局虽介入调查,但最终仅以“赠送礼物”了事,未对场馆安全资质进行重新评估。这种“以罚代管”的模式,实质上是将公共安全风险转嫁给从业者与观众。
破局需构建“技术-制度-文化”三维防护网。首先,应强制推行高空表演智能监测系统,如德国马戏团使用的“动作捕捉+AI预警”技术,可实时分析演员动作轨迹,当偏离安全阈值时自动触发防护装置。其次,需建立全国统一的文旅安全认证体系,将防护设施投入、保险覆盖率等指标纳入场馆评级,倒逼企业提升安全标准。最后,需重塑行业文化,摒弃“用生命换掌声”的畸形价值观。法国太阳马戏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高空场景,既保留表演震撼力,又消除实际风险,这种“科技替代冒险”的模式值得借鉴。
当演员在聚光灯下坠落时,摔碎的不仅是舞台上的幻梦,更是整个行业对生命的敬畏。长隆事件不应止步于“演员无碍”的庆幸,而应成为文旅产业安全改革的转折点。毕竟,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不仅体现在摩天大楼的鳞次栉比,更体现在对每个生命尊严的悉心呵护。唯有将安全标准刻入行业基因,方能让艺术之美与生命之重真正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