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禁酒令”下,人们误解重重
禁酒令被曲解成不能喝酒 群众搞不清公款私钱差别
上个月和朋友去县城吃晚饭,服务员上来就说不能卖啤酒。旁边桌客人吵起来,有人说是政策规定,有人觉得私人掏钱为啥不让喝。这事让我想起新闻里老说的禁酒令,但感觉大家理解岔了。原来政策是管公款吃喝的,现在好像变成谁喝酒都不让好了。
禁酒令最早是不让用公家钱请客吃饭,特别是那些手握权力的官员。怕他们吃喝太多影响工作,还带坏风气。可是有些当官的会钻空子,把政策说得特别宽这些人就是变着法儿占便宜,还装得特别正经。
我在网上看见有人说,现在请客都不敢喝酒了。其实政策没说不让普通人喝,就是别用公款。但很多人分不清这是啥意思。比如单位食堂有人偷偷建自费酒柜,还说是员工福利,这不还是打着政策幌子干坏事吗?
有次听退休的老干部聊天,他说过去公款吃喝厉害,一顿饭能花好几千。现在严查了确实好多了。但有些地方又走了极端,连私人聚餐都查,搞得大家都不自在。其实只要自己钱自己花,不该干涉那么细。
前段时间报道过某县查餐馆发票,结果发现很多是机关人员用个人卡刷的。明明是自己掏腰包,查的人却说影响形象。这算哪门子事?政策的本意不是管这个。现在一些部门把小事抓得特别紧,反而大事没管住。
我看短视频里有人讨论,很多网友分不清公款私钱的区别。有调查说三分之二的人以为私人喝酒也被限制,这明显政策宣传没到位。本来政策挺好,却被曲解成了全面禁酒。这些故意歪曲政策的人,就是想给自己找借口。
前两天去夜市,摊主抱怨现在生意比以前差。顾客不敢点酒,怕被拍照举报。可他们明明自己买,跟公款啥关系都没有。这种过度执行政策,反而伤害普通老百姓。
最近听说有地方开始试点新系统,让公款消费和私人消费分开。手机扫个码就能区分,这样查账也方便。我觉得这办法挺好,既管住公款,又不影响咱们普通人的生活。
现在有些机关食堂搞会员酒窖,说是可以自费存酒。这不是明摆着打政策擦边球吗?明明知道不让公款喝酒,反而变通出这种地方。政策执行还是得再严格一点,别让别有用心的人钻空子。
有朋友说他们单位开会经常不提供酒水,但私下请客还是照喝不误。反正用个人钱,谁也管不了。这说明政策确实没法管住所有人,只能约束公款使用。老百姓正常请客喝酒,本来就不该被限制。
现在情况还是这样,大家得自己留个心眼。政策是管公款的,不是管私人花钱。遇到有人拿禁酒令说事,得问问是不是用公家钱。要是自己掏的钱,该喝喝该吃吃,谁也管不着。(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