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学生窃取保密试卷售卖被开除学籍
当西交利物浦大学三名学生因非法侵入学校信息系统窃取保密试卷并售卖牟利被开除学籍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这场“技术犯罪+学术腐败”的复合型事件,撕开了高等教育诚信体系的脆弱面纱。从2003年四川考生杨博盗窃高考试题导致全国换卷,到2021年二级建造师考试泄题案27人获刑,再到如今高校学生将技术手段用于窃取试卷,考试安全防线屡遭突破的背后,是技术异化、制度漏洞与价值迷失的共谋。
立论点:考试安全需突破“单一技术防御”的思维定式,构建“技术-制度-文化”三维防护网
分论点一:技术犯罪呈现“低龄化+专业化”趋势,暴露教育系统安全防护的滞后性
涉事学生沈某、朱某、钱某的作案手法显示,犯罪工具已从“物理撬锁”升级为“系统入侵”。朱某通过技术手段登录学校系统,钱某提供技术支持,三人分工明确形成“技术犯罪链”。西交利物浦大学作为中英合作办学机构,其信息系统本应具备国际水准的安全防护,但事实表明,该校IT系统存在未开启保密室监控、权限管理松散等漏洞。这种“技术防御滞后于犯罪手段升级”的矛盾,与2021年二级建造师考试泄题案中周某利用考点负责人身份偷拍试卷的案例形成呼应——当教育机构将安全责任寄托于“监控摄像头”或“权限分级”等单一技术手段,而忽视对“内部人员监管”与“系统审计追踪”的制度设计,技术漏洞必然成为犯罪温床。
反论点:将责任归咎于“学生道德败坏”是认知懒惰,需解剖学术生态的结构性压力
部分舆论质疑涉事学生“为牟利丧失底线”,却忽视其行为背后的生存逻辑。西交利物浦大学年均学费超10万元,而涉事学生朱某通过二次销售试卷获利,钱某参与销售环节分成,这种“以学术资源变现”的行为,本质是对教育资本化的畸形回应。更深层的是,高校“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正在制造系统性焦虑:当学生将“通过考试”视为唯一目标,而学校又未能提供足够的学术支持与心理疏导,技术手段便成为突破制度约束的“捷径”。2003年杨博盗窃高考试题的动机是“成绩下滑导致的心理崩溃”,2025年高校学生窃取试卷的动机则是“经济压力与成功焦虑的叠加”,两者虽相隔22年,却共享着“制度性压力催生个体越轨”的逻辑。
驳论:将个案归结为“偶然事件”是治理短视,需警惕犯罪产业链的跨领域渗透
从西交利物浦大学事件看,试卷窃取已形成“技术入侵-试卷获取-二次销售”的完整链条,这与2021年二级建造师考试泄题案中“试题拍摄-答案制作-考生分发”的利益链高度相似。更值得警惕的是,高校学生作为“技术原住民”,其犯罪手段更具隐蔽性:钱某提供的技术支持可能涉及代码编写或系统漏洞利用,朱某的二次销售可能通过加密通讯工具完成,这些特征使得传统监管手段难以追踪。当教育领域的犯罪与互联网黑产结合,考试安全便不再是单一机构的问题,而是需要公安、网信、教育等多部门协同治理的系统性风险。
延伸论点:构建考试安全防护网需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
参考德国《教育考试安全法》,中国可建立三项机制:其一,推行“考试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试题编制、运输、存储到阅卷,每个环节嵌入区块链技术,实现“试卷流转可追溯、操作行为可留痕”;其二,设立“学术诚信黑名单”,将窃取试卷等行为纳入个人征信体系,限制其未来升学、就业及金融活动;其三,建立“教育系统安全审计制度”,要求高校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IT系统进行渗透测试,并将审计结果与财政拨款挂钩。这些措施需配套《刑法》修订,明确“非法获取教育考试试题罪”的量刑标准,形成“技术防御-制度约束-法律惩戒”的闭环。
从杨博的铁栅栏撬锁到朱某的系统入侵,从高考试卷到高校期末试题,考试安全防线的突破方式在进化,但本质始终是对公平底线的挑衅。当技术成为双刃剑,当制度沦为纸面文章,教育便失去了其最本真的意义——不是培养“会考试的机器”,而是塑造“有敬畏的公民”。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开除决定或许能震慑个体,但唯有将考试安全上升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才能让每一份试卷都承载起公平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