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大厨招聘服务员要求本科以下勿扰
2025年7月,深圳某费大厨门店招聘服务员要求“本科学历以下勿扰”的争议,将餐饮业的人才竞争推向风口浪尖。当月薪五六千的岗位与本科学历形成反差,当“清洁桌椅”的工作内容与“晋升店长”的职业路径并列,这场争议早已超越简单的招聘门槛之争,折射出中国服务业转型升级中的结构性矛盾——企业既要通过“学历筛选”实现管理效率,又需面对“人才错配”引发的社会质疑。
立论点:餐饮业“学历内卷”本质是行业升级焦虑的投射,其核心矛盾在于企业试图用“学历标签”替代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分论点一:从“经验导向”到“学历导向”,餐饮业人才标准变迁的深层逻辑
涉事门店回应称“本科学历员工晋升更快”,暴露出行业对标准化管理的迫切需求。传统餐饮业依赖“师徒制”传承服务技能,但连锁化率提升后,企业需快速复制管理模式以保障服务一致性。费大厨全国门店突破170家,海底捞2025年门店数超2000家,这种规模化扩张迫使企业寻求更高效的筛选机制——学历成为简化招聘流程的“快捷方式”。数据显示,2025年餐饮业员工平均流失率达35%,企业更倾向招聘“稳定性更高”的本科生,以降低培训成本。然而,这种逻辑存在致命缺陷:当“学历”成为晋升的隐性门槛,企业可能错失具有实战能力的低学历人才,正如某门店经理承认:“有位大专学历员工服务评分长期第一,但因学历未达要求错失晋升机会。”
反论点:将“学历筛选”等同于“管理创新”,可能掩盖行业人才结构失衡的真相
费大厨事件并非孤例。2025年2月,海底捞因“985/211学历外送员享2000元补贴”引发争议,其回应称“补贴旨在吸引高素质人才”。但数据揭示另一面:2025年餐饮业基层岗位中,本科生占比仅8%,而企业需求占比达15%,供需错配导致“学历通胀”。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将“学历门槛”异化为营销噱头——某网红餐厅曾宣传“服务员均为海归硕士”,后被曝光仅1人符合描述。这种“伪升级”不仅加剧就业市场内卷,更损害行业信誉。正如人力资源专家指出:“当企业用学历包装基层岗位,本质是对服务业价值的自我贬低。”
驳论点:强调“企业自主权”可能忽视学历歧视的边界,需建立更精细的筛选标准
深圳市人社局回应称“法律未禁止企业设定学历要求”,但需警惕“隐性歧视”风险。根据《就业促进法》,企业不得以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为由拒绝录用,但对学历的限制存在灰色地带。实践中,部分企业将“学历要求”与“岗位需求”脱钩,例如某连锁奶茶店招聘店员要求“硕士学历”,而工作内容仅为调制饮品。这种“过度筛选”涉嫌违反《劳动法》中的“平等就业权”。反观国际经验,日本《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要求企业说明学历要求与岗位能力的关联性,否则可能面临行政处罚。中国可借鉴此类制度,要求企业公示“学历-能力”匹配标准,例如费大厨需证明“本科学历”与“店长管理能力”的必然联系。
延伸论点:从“学历筛选”到“能力赋能”,需构建“职业认证+内部晋升”的双轨体系
破解餐饮业人才困局,需回归“能力本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学生每周3天在企业实践、2天在学校学习,毕业后可直接胜任技术岗位。中国可推动餐饮业职业资格认证,将“服务技能”“应急处理”“客户管理”等能力模块化,通过考试颁发国家级证书。同时,企业需完善内部晋升通道,例如费大厨可设立“服务专家-储备店长-区域经理”的路径,让低学历员工通过技能考核获得晋升机会。2025年,某连锁火锅品牌试点“技能积分制”,员工可通过创新服务、客户好评等积累积分,积分达标者直接晋升,该模式使基层员工流失率下降18%。
当费大厨撤下“本科以下勿扰”的招聘要求,这场争议留给行业的不仅是反思,更是转型的契机。餐饮业的升级不应是“学历门槛”的水涨船高,而应是“服务价值”的实质提升——通过职业认证确保专业能力,通过内部晋升激发人才活力,最终让每个岗位都能实现“人尽其才”。毕竟,消费者走进餐厅,期待的是热忱的服务与美味的菜肴,而非服务员的毕业院校。当行业能以能力而非学历定义人才时,或许才是中国服务业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