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高考656分爸妈奖6千元让旅游,她转头买空调去乡下爷爷家
她把旅游钱换成了清凉的风,吹暖了乡下的老屋和整个村子。
盐城乡下,有个姑娘刚拿到大学录取信,爹妈一高兴,说考上大学奖励六千块,让她去云南好好玩一趟。
可这钱刚到手,她转身就扛回来一件大东西——不是行李箱,是给乡下老屋装的崭新空调。
老人心疼坏了,叨叨着费电又花钱。
姑娘就笑,也不多解释。
为啥这么急?丫头打小跟着爷爷奶奶在那老房子里长大。
夏天日头毒,那旧房子焖得跟蒸笼似的,爷爷奶奶连电风扇都抠抠搜搜舍不得常开,能忍就忍。
查分那天,她耳朵尖,听见奶奶说话时夹着几声咳嗽。
姑娘心里咯噔一下,转身就把那六千块旅游钱,换成了实实在在要装进屋子的凉风。
云南的风景?以后再说吧。
空调店她一连跑了好几家,精打细算,专挑那种声音小、价格又不高的静音款。
最后花了四千出头,扛回一台。
剩下的钱也没揣兜里,转头又去药店买了降压药,还买了台能敲敲背的按摩仪。
云南暂时去不成了,但这份踏实,她觉得比啥都强。
安装那天,阿婆还在灶间不停唠叨,念叨着-糟蹋钞票-。
可等那空调一开,凉飕飕的风吹出来,吹得人浑身舒坦。
她扭头一看,奶奶别过脸去,悄悄用袖口擦眼睛。
老头子呢?新奇劲一过,老毛病犯了,偷偷把空调温度调到最高档,嘀嘀咕咕:-高点省电!-结果被孙女抓个正着,好一通-教训-。
他们不晓得,他们孙女的班主任在朋友圈发了这事儿,感叹了一句-孝心才是一生的大奖章!-这条消息在手机上转了一阵子,人们感叹几天,又渐渐忙别的去了。
可村里头的动静,才刚刚开始。
这台安静吹着凉风的机器,吹凉了老屋,也悄悄吹动了整片乡土的心。
乡里乡亲,眼睛都瞧着这家呢。
那老房子终于有了夏天里的清凉。
邻居阿婆们提着板凳来串门,坐在清凉的堂屋里拉家常,看着舒服,心里也活泛了。
没过多久,好几户人家也跟着行动了,老旧的电器陆续换了新的,嗡嗡响的老风扇,吱呀叫的电饭锅,悄悄下了岗。
有阿婆拿着新买的智能手机,笨拙地戳着屏幕,找到姑娘:-丫头啊,快来教教我,咋跟外头打工的儿子丫头说话(视频)哩?-那份盼头,写在每一条皱纹里。
那台风静音效果确实不错,老人家很快爱上了。
往后的日子,只要夏天太阳毒辣辣地照着,奶奶总爱把藤椅搬到那风口底下,舒舒服服坐在那,看那台小小的电视机放出来的-大戏-(电视节目)。
见了串门的邻居,总不忘提一嘴:-这好机器,是我家丫头买的!-声音里带着藏不住的得意。
姑娘如愿进了师范大学的门。
寒暑假一到,她的行李总是直接奔回乡下老家,那里有她最牵挂的人。
有老师听说这事,想带着学生去她家老屋看看,说是要学学这份孝心。
姑娘却死活不同意:-莫吵着爷爷奶奶,平平常常过日子好,真不用搞那些个名堂。
-
爹妈后来也晓得了这事,赶紧又多寄了2000块回来,心里头有点酸涩有点甜,打电话问她:-丫头,天要凉了,去买身新衣服吧?-姑娘对着电话那头笑了:-不急,我攒着呢,以后要用钱的地方多。
-那份懂事,让人心里头暖,也带着点沉甸甸的滋味。
宿舍的墙上,用透明胶布贴着一张老房子的照片,那是她心里的-定心丸-。
照片背面不是风景描述,整整齐齐写着:-空调遥控器:开关键(红色)、制冷(雪花)、温度加减、风速…省电模式在最下右边。
-她怕哪天自己不在家,爷爷翻来覆去又给忘了。
时间走着,天气渐渐转凉了。
姑娘打电话回家,细细交代:-天开始凉了,阿婆,把空调风口拿块干净布罩起来,防灰尘。
冷了再开,晓得不?-挂了电话,她有时也想再拨回去问一句奶奶的咳嗽好了没,可手刚按上屏幕,又停住了——怕老人心疼电话费。
那天收到了个快递包裹,打开一看,是一双厚实的棉拖鞋。
估计是爸妈看天冷了悄悄寄来的。
她拿出来仔细瞅了瞅,摸着那厚厚的棉花,心里却有点打鼓:不晓得尺码合不合奶奶的脚?这念头一起,捏着鞋子的手不由自主地就抖了一下。
抽空跟家里视频,看见奶奶屋里挂了顶新蚊帐。
正看着,老头子(爷爷)在那头凑过来抱怨,声音拖得老长:-哎呀,这机器啥都好,就是‘呜呜’响,吵得很咧…-
姑娘一听,-噗嗤-笑了:-瞎讲!静音款!才35分贝,一点儿都不响!-说完她才反应过来自己说了个专业词,那头爷爷奶奶估计都没听明白呢。
等挂了视频,看着还亮着的手机屏,她忽然觉得心里头堵了一小团话,想再说点啥,又不知道咋开这个口,索性把手机搁在桌角,亮了一整晚。
村里的变化像春风,慢慢渗透了。
那些老房子,除了多了空调、冰箱的嗡嗡声,连头顶上的灯泡也跟着换了新,照得屋里比以前亮堂了不少。
每次回家,教爷爷用遥控器是姑娘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老人眼神不好,手指头也不太灵活,她也不烦,就蹲在旁边,一遍一遍耐心地指着教:-喏,喏,看这里,按这个红的开机,按这个有雪花的,就是吹凉风……-
有同学凑过来好奇,问她奖学金发了没,打算怎么花?她搓了搓手,就淡淡笑笑回一句:-家里阿婆阿公(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能帮多帮一点嘛。
- 这份平淡的语气,反倒显得格外有份量。
偶尔在食堂吃饭,能听见边上有人小声议论这事,她扒拉着饭粒,也不搭腔,等她走开,那议论声就像撒开的水汽,散了。
秋凉渐渐深了。
空调罩上了布,暂停了它安静的轰鸣。
日子回到了旧的轨迹,但有些东西,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扎根了。
老人家的习惯难改,天不热到那个份上,还是舍不得摁那个红色的按钮,电费能省一分是一分。
孙女呢?电话里、假期里,该叨叨的话一句没少,反复叮嘱-开了开了,不要省这点电-。
宿舍墙上那张老屋的照片,日复一日贴着,照片背面关于遥控器的说明,字迹清晰得像是永远都不会褪色。
家里寄来的棉拖鞋,还是稍稍有点大,穿在奶奶脚上有点晃荡。
风凉了,心暖着。
那台静音的机器,那个唠叨的孙女,那张墙上的照片,那双不合脚的棉鞋…像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河,默默滋润着一个小家,甚至影响了整个村子的温度。
凉风吹了三个月,老人还是会下意识地省电,孩子还是不厌其烦地叮嘱。
宿舍那张泛黄的老屋照片背后,-制冷模式-几个字可能又添了一层小小的透明胶带加固。
而那双棉拖呢?奶奶穿着可能还是有点大,但脚丫子却是实实在在暖和着。
日子就在这点点滴滴,唠唠叨叨,又实实在在的暖意里,缓缓流淌着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