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女子中暑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24小时!别低估夏天“威力”
最近河南一位中年女子因为严重中暑,不到24小时就抢救无效去世了。这事听着揪心,更让人心头一紧:夏天的热,不只是“晒得慌”,它是真能要命的。
特别是中老年人,身体不像年轻时那样灵活、反应快,对气温变化的感知也迟钝些。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热”打个措手不及。
天热不怕出汗,就怕出不来汗。人一旦发不出汗,身体温度就像水壶烧开了还捂着盖,一闷,锅就炸了。
中暑,其实不只是“晕一晕”那么简单。轻的叫热疲劳,稍重点的是热痉挛,再往下发展就是热射病。热射病可不是开玩笑,死亡率高达50%以上,特别是老年人,身体本就有基础病,根本扛不住这一击。
不少中老年人都有这样的习惯:热归热,能忍就忍;出点汗,说明排毒;不动、不吭声、不麻烦人。这种“硬撑”的劲儿,在夏天可真不顶用。
人到了一定年纪,身体像台用了几十年的老空调,风量不大了,制冷也慢了。原来能“自动调节”的功能,现在得靠人为干预。靠天吃饭不如靠点儿经验。
有些人中暑前没啥明显症状,就觉得头有点沉、身子发软、心里发慌,像感冒似的。其实这时候身体已经在报警了,只不过信号不响,容易被忽略。
等到开始高烧、意识模糊、说话含糊,那已经是热射病的边缘,甚至已经陷进去了。再拖下去,就是器官一个个“罢工”,回天无术。
为什么中老年人更容易中暑?一是年纪大了以后,皮肤的汗腺功能退化,出汗慢了、少了,身体降温的能力跟不上。二是有的老人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心脏病,这些慢病都会影响体温调节。三是药物的干扰,比如有些降压药、利尿药,会让人更容易脱水。
还有一点经常被忽视——心理因素。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不中用了”,总想证明自己还能干、还能熬。结果硬扛着干农活、下地种菜、骑车买菜,热得脸发红也不歇气。
这样的“倔强”,真的不值得。中暑不是丢不丢人的事,是命悬一线的事。
生活里,也有不少认知误区。有人觉得只要喝水就不会中暑,或者一吹空调就没事了。其实光靠喝水远远不够,身体需要的是“水+盐”的平衡。大量出汗后光补水不补盐,反而容易头晕、恶心,甚至低钠昏迷。
再说空调。很多老年人怕冷,夏天也不爱开空调,觉得“扇子一摇就好了”。可三伏天的屋里,哪怕不开火,温度也能飙到35℃以上。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呆久了,跟蒸桑拿没啥两样。
还有人中暑后习惯喝凉水、冲凉水澡,图个“痛快”。但这时候血管突然收缩,容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正确做法是先把人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慢慢降温,别“猛来”。
要想在夏天活得清爽安稳,得靠点儿“巧劲儿”。不是硬抗,而是避锋芒、顺节气、讲方法。
每天早上6点到9点,是一天中最凉快的时候,户外活动、锻炼身体、买菜散步都安排在这个时间段。中午11点到下午4点,尽量别出门,尤其是太阳直射的时段,热得像烤箱一样。
衣服尽量穿浅色、宽松、透气的棉麻材质,深色衣服吸热,穿上更容易中暑。帽子、遮阳伞要备着,别怕麻烦。
饮食上,除了多喝水,还要适当喝点淡盐水或者绿豆汤、冬瓜汤这类清热利湿的汤水。中老年人肠胃功能弱,油腻、辛辣、煎炸的东西少吃,给身体“降降火”。
空调可以开,但温度别调得太低。一般设在26℃左右就行,太低反而容易引起关节炎、感冒、血压波动。不想直吹的话,可以用电风扇协助循环空气。
白天别光顾着忙活,每隔2小时喝一次水,每次200毫升左右,宁愿多跑几趟厕所,也别等口渴了才喝。
晚上睡觉别贪凉。空调可以定时,风别直吹。枕头、被褥也要换成夏季通风的材质,别让身体“闷着”过夜。
有基础病的朋友,夏天尤其要稳住血压、血糖,按时吃药,别因为天气热就“偷懒”不量血压、不测血糖。一旦出现头晕、乏力、心跳快、出冷汗等症状,立马休息,必要时就医。
家里有老人的,子女也要多留心,别以为“他啥都懂”,年纪大了,敏感度在退化,有时候身体出事都不知道。
夏天不是简单的“热天”,它是对身体的一场考验。而身体,就像一台旧家电,用得久了,更需要细致地保养和呵护。
别再说什么“年轻时我在大太阳底下干一天都没事”。那是以前,现在身体已经换了“零件”。该歇就歇,该防就防,不是认输,是识时务。
日子要过得踏实,命得保得住。夏天不是逞强的时候,是养命的时候。一句话总结:防中暑,不靠忍,要靠“懂”。懂身体的信号、懂气温的节奏、懂生活的节奏。活得明白,比什么都强。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李洪森. 高温环境下中暑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024,40(3):397-400.
[2]张建国,王艳. 老年人夏季防中暑健康教育策略探讨[J]. 中国健康教育,2023,39(5):452-455.
[3]李蓉,赵志强. 热射病的早期识别与预警机制研究[J]. 实用老年医学,2025,39(2):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