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美团上演“史诗级”外卖大战
2025年7月5日晚,阿里与美团上演的“史诗级”外卖大战,以“满25减21”“0元购”等疯狂补贴点燃全民狂欢,却也暴露出互联网平台经济从“流量收割”向“生态内耗”蜕变的深层危机。这场战役表面是市场份额之争,实则是资本在存量市场中通过“烧钱换流量”的绝望挣扎,其背后折射出的行业生态异化、中小商家生存困境与消费者权益让渡,远比“薅羊毛”的短暂快感更值得警惕。
一、补贴战的本质:流量焦虑下的“囚徒困境”
高盛研报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核心逻辑——外卖业务本身并非盈利点,而是作为“高频入口”为电商、酒旅等高利润业务导流。阿里500亿元补贴计划的目标直指美团基本盘,通过淘宝闪购与饿了么的协同,试图将外卖用户转化为淘宝日活用户;美团则以“1.2亿单”的峰值订单回应,用规模效应巩固配送网络优势。然而,这种“以战养战”的模式已陷入恶性循环:美团每单平均亏损2.3元,阿里需持续投入巨额补贴维持订单增长,双方均陷入“不补贴等死,补贴找死”的囚徒困境。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当外卖市场渗透率突破85%,用户增长接近天花板,平台只能通过“价格战”从对手手中抢夺存量用户。这种零和博弈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从2020年的6.4%骤降至2025年的-3.1%,中小平台如滴滴外卖、口碑已退出市场,头部平台亦在“流血奔跑”。
二、商家与骑手:被牺牲的“生态基石”
在这场资本游戏中,商家与骑手成为最脆弱的环节。东莞某烧烤店老板的哭诉极具代表性:平台业务员为争夺“爆单”贴纸位置在其店内打架,商家被迫在美团与饿了么间“二选一”,否则面临流量降权。更讽刺的是,阿里补贴导致部分商家因订单暴增而供应链断裂,某奶茶店因原材料短缺被迫临时涨价,反而引发消费者投诉。
骑手端的竞争同样残酷。美团推出“午高峰冲单奖”三倍叠加政策,饿了么则开放“抢单外挂”白名单,导致骑手同时接两单、送餐箱分区如棋盘的荒诞场景。尽管京东率先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但美团仅补贴50%养老保险,超时扣款、社保缺失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当平台将骑手视为“可替换的运力工具”,而非生态合作伙伴,服务质量必然下滑——上海陆家嘴白领晒出的“0元购八杯奶茶备注‘请分给其他骑手’”,正是消费者对系统异化的无声抗议。
三、消费者:被算法驯化的“数据牛羊”
用户看似是这场战争的受益者,实则正被平台算法逐步驯化。社交媒体上“比价App反复切换”“为薅羊毛下载两个平台”的狂欢,本质是平台通过补贴塑造“价格敏感型”用户心智,最终实现流量垄断。当消费者习惯用“红包点击”替代“价值判断”,市场将失去对优质服务的定价能力——某米其林餐厅为参与补贴被迫推出“9.9元套餐”,反而因品质下降遭遇差评潮。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数据安全。多地商户反映,平台强制要求提供经营数据以换取补贴,某连锁品牌因拒绝共享供应链信息被降权,月损失超百万元。当平台通过补贴获取用户消费习惯、地理位置等敏感数据,再将其用于金融、本地生活等高利润业务,消费者实则在用隐私为“0元购”买单。
四、行业未来:从“烧钱竞赛”到“价值重构”
高盛预测,这场补贴战将在2026年上半年带来“近期阵痛”,但中期可能提升营销效率。然而,历史经验表明,价格战从未真正创造价值——2015年外卖行业补贴战后,头部平台市场份额提升,但商家佣金率从15%涨至22%,消费者实际支付价格较补贴前上涨18%。若此次战争重蹈覆辙,行业将陷入“补贴-垄断-提价”的死循环。
真正的突破口在于生态重构。京东的“品质外卖+低佣金”模式,通过整合达达秒送与七鲜超市供应链,为商家提供原材料采购服务,或能打破“零和博弈”;美团试点的“社区共享厨房”,通过集中配送降低商家运营成本,亦展现差异化路径。监管层面,海南、山东等地市场监管部门约谈平台要求加强商家资质审核,或能推动行业从“流量竞争”转向“服务竞争”。
当7月5日晚的狂欢褪去,美团服务器崩溃的警报声仍在回响。这场“史诗级”外卖大战,终将作为互联网平台经济野蛮生长的墓志铭被铭记。真正的商业文明,不应是资本的“烧钱游戏”,而应是商家、骑手、消费者与平台共建的“价值共同体”。唯有回归“服务本质”,外卖行业才能走出“补贴-垄断-衰落”的宿命轮回,在夏日酷暑中寻得一丝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