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长期性侵未成年养女被判死刑
2025年7月,男子顾某因长期性侵未成年养女小优(化名)并侵害其他4名未成年女孩,被法院判处死刑。这起案件不仅因其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引发公愤,更因“强制报告制度”在案件侦破中的关键作用,成为观察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漏洞与进步的典型样本。
立论点: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破局,既需要司法利剑斩断罪恶链条,更需构建“强制报告+源头预防+社会共治”的全链条防护网,让“沉默的罪恶”无处遁形。
一、司法严惩:对“突破人性底线”犯罪的零容忍
顾某的犯罪行为堪称“人性泯灭”的极端案例:收养5岁女童后,利用监护人身份长期性侵至其中学阶段,受害者达5人,其中4人为未成年女孩。根据《刑法》第236条,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顾某案中,“长期性侵”“多人受害”“利用监护关系”等情节,完全符合“情节特别恶劣”的司法认定标准。最高法数据显示,2024-2025年全国已有6名类似罪犯被执行死刑,包括2025年5月性侵3名幼女并组织轮奸的湖南陈某、2021年性侵5岁女童致重伤的哈尔滨刘某国。司法机关通过“同案同判”传递明确信号:对性侵儿童犯罪,严惩是底线,死刑是应有之义。
然而,司法严惩仅是事后救济。顾某案中,受害者小优从5岁被侵害至中学阶段才得以揭露,暴露出“隐蔽犯罪”的发现难题。未成年人因认知局限、恐惧报复或被威胁,往往难以主动求助。顾某案中,小优最终通过向同学倾诉打破沉默,但更多案件中,受害者可能因“家丑不可外扬”“怕被二次伤害”等心理,长期承受痛苦。司法严惩的震慑力,需与“早发现、早干预”机制结合,才能避免“小罪酿大祸”。
二、强制报告制度:打破“隐蔽犯罪”的关键一环
顾某案的侦破,得益于“强制报告制度”的落地。2020年5月,最高检等九部委出台《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要求学校、医院、福利院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侵害时,必须立即报案。本案中,小优同学发现问题后,班主任、政教处主任、校长、司法所逐级上报,最终触发警方介入。这一“接力报告”链条,正是强制报告制度的生动实践。
数据显示,近年来超30%的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通过强制报告制度被发现,但仍有1600余起因未报告错失救助。制度执行仍面临挑战:部分教师因“怕得罪家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选择沉默;个别医院因“保护患者隐私”顾虑未及时上报;甚至存在“报告后被打击报复”的案例。要让制度从“纸面”落到“地面”,需构建“全链条保障”:细化报告流程,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与时限;对及时报告并避免严重后果的个人和机构给予表彰奖励;严格落实报告人信息保密制度,对打击报复者依法严惩;通过案例教育让从业人员认识到,不报告不仅是失职,更可能涉嫌违法。
三、源头预防:堵住收养制度与监护漏洞
顾某案中,一个关键疑问是:无配偶男性收养女童需相差40岁以上(《民法典》第1098条),顾某是否符合收养资质?若民政部门在收养审核中严格核查收养人背景、经济能力、心理状况,并建立收养后定期回访机制,或许能提前阻断犯罪。此外,顾某作为监护人实施侵害,暴露出“监护权滥用”的治理难题。我国《民法典》虽规定“监护人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权益行为,法院可撤销监护资格”,但实践中,撤销监护资格需经“申请-审查-判决”流程,耗时较长,且替代监护方案(如福利院、其他亲属监护)常因资源有限难以落实。
源头预防需多管齐下:民政部门应建立“收养人信用档案”,将性侵犯罪前科、暴力倾向记录纳入审核范围;社区、学校可定期走访收养家庭,观察儿童生活状态;推广“监护监督人”制度,由社工、律师等第三方定期评估监护质量。只有堵住制度漏洞,才能避免“收养变性侵”的悲剧重演。
四、反论与驳论:警惕“技术万能论”与“制度虚无主义”
一种观点认为,通过人脸识别、大数据监控等技术手段,可实时追踪儿童活动轨迹,彻底杜绝性侵犯罪;另一种声音则批评强制报告制度“增加教师负担”“侵犯家庭隐私”,主张“家长自行保护孩子即可”。这两种极端均不可取:技术手段虽能辅助发现异常,但无法替代人性关怀——过度监控可能让儿童陷入“数据囚笼”,且技术漏洞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而否定制度价值,则会让更多“顾某”躲在“家庭隐私”的遮羞布下继续作恶。
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技术赋能+制度保障+人文关怀”的平衡。例如,通过AI分析儿童社交软件聊天记录,识别“秘密”“别告诉爸妈”等风险词汇;在学校安装“一键报警”装置,简化报告流程;同时,加强儿童性教育,通过绘本、动画等形式教会孩子“身体自主权”“隐私部位保护”等知识,让“拒绝侵害”成为本能反应。
顾某案的死刑判决,是对“突破人性底线”犯罪的终极否定;强制报告制度的落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源头预防的完善,则是对未来一代的庄严承诺。当每一个教师都能绷紧“强制报告”这根弦,当每一项收养制度都能堵住漏洞,当每一堂性教育课都能教会孩子说“不”,那些隐藏在暗处的罪恶,终将无所遁形。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保护他们,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