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上天的国产片也翻车了
当《酱园弄》以6亿投资沦为“年度笑话”,当《无名之辈:否极泰来》用“第三部预告”自证诈骗本质,中国电影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些被资本、流量与营销合力吹上天的“神作”,最终以逻辑崩坏、价值观扭曲、制作敷衍的姿态集体翻车,暴露的不仅是创作层面的堕落,更是整个产业在资本裹挟下丧失初心的系统性溃败。
立论点:国产片的“翻车潮”本质是资本逻辑对创作规律的碾压,唯有重建“内容本位”的产业生态,才能终结“吹得越高、摔得越惨”的恶性循环。
一、资本绑架创作:从“艺术表达”到“流量套现”的异化
《酱园弄》的崩塌堪称资本反噬创作的典型样本。导演陈可辛为迎合投资方要求,强行塞入流量明星易烊千玺,导致主线剧情断裂;为“过审”删减所有敏感内容,却用“大尺度海报”制造虚假预期,最终正片只剩“民国警察穿防弹衣”“1940年代出现电椅”等历史硬伤。更讽刺的是,该片单日票房已被成本仅5000万的《默杀》反超,印证了影评人谭飞的论断:“观众开始用‘性价比’思维看电影,100块票价要看100块的内容,不是看10块的剧情加90块的明星。”
这种异化在《无名之辈:否极泰来》中更为彻底。为延续前作情怀,导演竟用“第三部预告”作为片尾彩蛋,将观众当“韭菜”收割。当创作者将“系列化”异化为“连环诈骗”,当续集沦为资本圈钱的工具,电影的艺术价值早已被榨干殆尽。数据显示,2024年票房TOP10中,成本超3亿的电影仅占2部,而2019年这一数字为7部——大制作时代的终结,本质是观众对“资本游戏”的集体抵制。
二、营销泡沫破裂:从“预期管理”到“信任透支”的崩塌
《酱园弄》的营销堪称“教科书级反面案例”。首映礼上放未过审片段制造“尺度突破”假象,买通稿吹嘘“章子怡为戏增肥30斤”(正片仅3分钟),雇佣水军炒作“民国版《消失的她》”(实则剧情毫无关联)。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映前“想看”人数中68%被营销误导,实际观影后“后悔率”达89%。这种“把观众当傻子”的骚操作,最终换来退票率32%的行业最高纪录,以及资本方紧急召开“如何向股民解释6亿打水漂”的线上会议。
相比之下,《无名之辈:否极泰来》的营销则走向另一个极端——用“情怀牌”掩盖创作乏力。点映阶段靠前作滤镜收割好评,正片却因“手撕渣男”叙事单薄、综艺讽刺逻辑混乱、主题内核走样被骂“诈骗”。当观众发现“续集只是第三部的边角料”,当“终极Boss资本”的设定沦为创作者甩锅的遮羞布,电影的“现实意义”只剩下一句黑色幽默:“它拍出了一场诈骗,自身也是诈骗。”
三、观众觉醒: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反制”的范式转移
这届影迷的“不好骗”,体现在对“伪女性主义”“伪现实主义”的精准识别。《酱园弄》将真实凶杀案包装成“女性觉醒爽剧”,却因“我杀他是为了自由”的台词被批“美化犯罪”,受害者家属联名抵制;《无名之辈:否极泰来》用“小人物尊严”做幌子,却让主角在综艺里被“打、骂、吓尿”,最终用“资本是终极Boss”的设定消解所有批判深度。豆瓣高赞评论一针见血:“我们要的是《芭比》那样的真诚,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女权’。”
观众的“用脚投票”更直接体现在数据层面:2024年观众购票决策因素中,“演员阵容”占比从2019年的37%降至19%,“剧情质量”升至52%;短视频平台“避雷指南”播放量暴涨300%,00后观众发明“三分钟看电影”挑战揭穿烂片套路。当《周处除三害》用3000万成本打造“暴力美学”逆袭至6.8亿票房,当《年会不能停!》用职场梗戳中打工人以1亿成本收获12亿票房,市场已用真金白银给出答案:观众需要的不是“大而全”的资本游戏,而是“小而美”的真诚创作。
从《酱园弄》的历史硬伤到《无名之辈:否极泰来》的逻辑崩坏,从资本绑架创作到营销透支信任,中国电影的“至暗时刻”恰是“内容为王”时代的黎明前夜。当乌尔善用10年培训演员打造《封神》系列,当饺子抵押房产赌一个《哪吒2》的动画梦,当孔大山用300万成本拍出豆瓣8.0分的《宇宙探索编辑部》,这些幸存者的共同密码是:把每一分钱花在画面与剧本上,而不是明星脸上;把每一次创作视为与观众的真诚对话,而不是资本的提线木偶。
当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酱园弄》的6亿投资打水漂,《无名之辈:否极泰来》的情怀牌失效,不过是市场对“内容空心化”的一次集体清算。下一次,你还会被“大尺度”“大明星”“大制作”的营销骗进影院吗?答案,藏在每一位观众用脚投票的选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