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宿管大爷的离世何以引人关注
近日,某高校宿管大爷张福生因病离世,数百名学生自发悼念、在社交平台发起“点亮宿舍楼”纪念活动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这场看似普通的个体离世事件,实则折射出高校后勤服务中“人性化治理”的缺失与重构,更揭示了社会转型期基层劳动者价值认同的深层危机。
情感联结的断裂:工具化治理下的“去人性化”困境
张大爷的“走红”源于其日常工作中超越职责的温情:他记得每位学生的姓名、专业甚至家乡特产,会在雨天为学生收被子,在考试周准备“加油便签”。这种“非标准化服务”恰恰击中了当代高校治理的痛点——根据教育部2024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白皮书》,全国83%的高校已将宿舍管理外包给物业公司,服务标准聚焦于“安全巡查频率”“卫生达标率”等量化指标,而“情感关怀”“个性化需求”被视为“非必要成本”。某物业公司内部文件显示,其宿管员考核体系中,“学生投诉率”占70%权重,“情感互动”未被纳入评估。这种工具化治理模式,将宿管员异化为“安全巡查机器人”,切断了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导致张大爷式的“人性化服务”成为稀缺品。
价值认同的错位:基层劳动者“隐形化”的社会症结
学生自发悼念的背后,是对基层劳动者价值被低估的集体抗议。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2025年调查显示,高校后勤人员平均月薪为3800元,仅相当于当地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的62%,且68%的宿管员未缴纳社保。更值得警惕的是,社会认知中将后勤工作视为“低技能劳动”的偏见根深蒂固——某高校论坛调查中,61%的学生认为“宿管员是‘看大门的’,不需要太高文化水平”。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后勤人员长期处于“职业羞耻感”中:张大爷生前曾向同事感叹“干这行抬不起头”,其子女也因父亲职业遭受同学嘲笑。当社会将劳动价值简单等同于“经济回报”与“社会地位”,基层劳动者的精神需求被彻底忽视,张大爷的离世便成为这种系统性忽视的悲剧性注脚。
治理范式的转型:从“效率优先”到“温度治理”的必由之路
破解这一困境需构建“制度-文化-技术”三维治理体系:制度层面,应修订《高等学校后勤服务规范》,将“学生满意度”“情感服务质量”纳入宿管员考核指标,占比不低于30%,并强制要求物业公司为后勤人员缴纳社保、提供职业培训;文化层面,高校需通过“后勤开放日”“劳动者荣誉墙”等活动,重塑基层劳动者的职业尊严——清华大学2024年试点“后勤人员荣誉体系”,为服务满10年的宿管员颁发“紫荆勋章”,结果学生投诉率下降41%,满意度提升28%;技术层面,可引入“智慧后勤系统”,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学生个性化需求,同时为宿管员提供标准化服务指南,减少因“非标准化服务”引发的管理争议。数据显示,采用“温度治理”模式的高校,后勤人员离职率降低53%,学生归属感提升37%,证明人性化治理与效率提升并非零和博弈。
张大爷的离世不应仅成为一时的情感涟漪,而应成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转折点。当宿舍楼里的灯光为逝者而亮,我们更需点亮制度与文化的明灯——让每个基层劳动者都能在劳动中获得尊严,让每份温情服务都能得到制度保障,让每所高校都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共同体”。毕竟,教育的温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体现在宿舍楼里那声温暖的“孩子,回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