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讲述被迫卷入补贴大战
“今天跑了134单,从早八点到晚十一点,手机电量从100%掉到15%,但真正让我心凉的,是系统显示‘您今日收入832元’时,突然想起上周同样的单量能赚1200元。”重庆骑手廖泽萌在7月6日深夜的配送站里,向记者展示着手机里的收入明细——这场由淘宝闪购、美团、京东掀起的“500亿补贴大战”,正将全国1800万骑手卷入一场“算法压榨”与“收入缩水”的双重困境。
算法暴政:从“时间奴隶”到“系统弃子”的异化
美团上海徐家汇站点骑士长刘辉的记录显示,7月5日站点订单量从日常3200单飙升至4370单,但骑手人均收入仅增长23%。这种矛盾源于平台算法的“效率至上”逻辑:当订单密度激增时,系统将配送半径从1.5公里强制扩展至3公里,将“30分钟送达”压缩为“25分钟”,却未同步提高单价。更荒诞的是,济南骑手卢叔在7月5日接到的58单中,有23单因商家卡餐导致超时,但系统仍以“未在规定时间内点击送达”扣除其当日15%收入。这种“技术霸权”背后,是平台将骑手视为“可替代的配送单元”的冷漠——当新骑手源源不断涌入,当“三蹦子”取代电动车成为配送工具,个体的生存尊严正在被算法消解为数据流中的一个个红点。
补贴幻觉:从“短期红利”到“长期剥削”的陷阱
平台宣称的“百亿补贴”,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成本转嫁游戏”。以美团7月5日的“满25减21”活动为例,商家需承担每单3-5元的补贴成本,而骑手虽单量增加,但配送费被系统动态调低至4.8元/单。宁波骑手驿站负责人唐先生的账本更揭示残酷真相:7月1日至7日,骑手日均订单量增长50%,但人均收入仅增长18%,因为“高峰期每单补贴从2元降至0.8元”。这种“增量不增收”的悖论,暴露出平台将补贴成本转嫁给生态链最弱势群体的本质——当商家为保流量被迫压缩食材成本,当骑手为多赚300元不得不每天工作14小时,所谓的“消费狂欢”不过是建立在系统性剥削之上的海市蜃楼。
反论点驳斥:“市场选择论”掩盖了结构性压迫
有观点认为“骑手可自由选择是否参与补贴活动”,但现实是残酷的生存博弈:在济南,7月5日新增骑手注册量同比增长300%,老骑手若拒绝接单,系统将降低其后续派单优先级;在上海,全职骑手若未完成当日“基础单量”,将被扣除30%绩效。这种“软性强制”下,骑手根本无选择权。更讽刺的是,当京东宣布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时,美团仍以“灵活就业”为由规避社保责任——截至2025年7月,全国仅12%骑手享有完整社保,而平台每年因此节省的成本超过200亿元。当资本将“灵活用工”包装成“就业自由”,实则是将风险完全转嫁给社会。
破局之道:从“流量战争”到“价值共生”的转型
破解困局需三方共治:其一,平台应建立“动态单价机制”,如美团在杭州试点的“高峰期每单加价1.5元”政策,使骑手收入与劳动强度匹配;其二,监管需强化执行,如市场监管总局5月约谈中要求的“算法审计制度”,强制平台公开派单逻辑与补贴分配规则;其三,社会应构建支持网络,如上海浦东新区推行的“骑手之家”,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公共服务。当京东外卖在“补贴大战”中仍坚持“商家免佣金+骑手社保”模式,证明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并非零和博弈——真正的行业领导者,应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效率,而非通过压榨生态伙伴获取短期优势。
这场补贴大战终将落幕,但留下的不应是骑手疲惫的身影、商家空荡的钱包和消费者冰箱里发霉的奶茶。当平台将“即时零售”异化为“即时剥削”,当算法将人性计算为成本参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激烈的补贴,而是更温暖的规则——让每个骑手都能在安全时速内送达,让每家小店都能在健康利润中生存,让每次点击“下单”时,我们都能听见系统后台响起的不只是数据流动的嗡鸣,更是对每个劳动者尊严的郑重承诺。毕竟,外卖的意义,从来不该是“用健康换便利”,而应是“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