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员工用脚关桶或引起法律争议
蜜雪冰城员工用脚关闭直饮水桶的旧视频在2025年7月引爆舆论,表面是“员工个人行为”的偶然事件,实则撕开了餐饮行业加盟扩张模式下“规模与质量”的深层矛盾。当全球门店突破4.6万家的蜜雪冰城,以“平价”为利刃攻占下沉市场时,其食品安全管理的漏洞正成为悬在品牌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法律红线:卫生操作失范的刑事风险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禁止生产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被污染的食品”。视频中员工用脚触碰直饮水装置,虽声称“废弃茶汤桶”,但直饮水作为饮品制作的核心水源,其洁净度直接关联最终产品安全。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指出,此类行为可能导致物理污染(如鞋底携带的毛发、纤维)或微生物污染(如脚部真菌传播),若检测出致病菌超标,涉事门店可能面临“没收违法所得、罚款5万-10万元”的行政处罚;若消费者因饮用受污染饮品致病,企业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者可能触犯《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更值得警惕的是,蜜雪冰城2023年因食安问题被通报31次,2024年香港门店甜点样本大肠菌群超标70%,2025年6月同类问题再现,这种“屡犯屡罚”的模式已构成对法律威严的挑衅。
管理困境:加盟扩张下的“失控螺旋”
蜜雪冰城99.96%的门店为加盟模式,这种“轻资产、重扩张”的策略虽助其超越星巴克成为全球现制饮品门店规模第一,却也埋下管理隐患。行业分析师指出,加盟模式下总部对门店的控制力被稀释,标准化流程执行常因加盟商“逐利短视”而变形。例如,2024年“员工水池洗脚”事件中,涉事员工为门店负责人父亲,暴露出家族式管理的随意性;此次“脚关水桶”事件中,员工声称“门店卫生要求严格”,但网友“要求≠执行”的质疑获得高赞,折射出制度与现实的割裂。更严峻的是,下沉市场监管薄弱加剧了风险——蜜雪冰城57.4%的门店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这些地区执法资源有限,部分加盟商为压缩成本,可能对“废弃桶处理”“设备清洁”等环节偷工减料,形成“总部监管难触达、地方执法难覆盖”的双重盲区。
反论点驳斥:“个人行为”难掩系统性失职
部分观点认为,此类事件是“个别员工素质问题”,但数据与案例揭示了更深层的系统性漏洞。其一,旧视频能被翻出并引发舆论危机,说明企业未建立“社交媒体内容追溯机制”,对员工职场行为的边界管理缺失;其二,对比老乡鸡CEO2小时内发布“自查视频”的危机响应,蜜雪冰城“仅登记反馈”的迟缓态度暴露出应急预案的滞后;其三,涉事员工称“拍视频为逗乐”,反映出企业未将“工作场景即品牌形象”纳入员工培训,导致基层人员缺乏品牌维护意识。当“用脚操作”成为可被传播的“乐子”,当“旧视频翻红”成为品牌危机导火索,蜜雪冰城的管理漏洞已非“个案”可掩盖。
破局之道:从“规模崇拜”到“质量优先”的转型
破解困局需三管齐下:其一,强化总部管控,如建立“加盟商信用评级体系”,对多次违规者取消加盟资格,同时引入“数字化巡检系统”,通过AI监控门店操作视频,实时预警违规行为;其二,完善培训机制,将“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社交媒体行为准则”纳入员工必修课,例如茶颜悦色要求员工签署《网络行为承诺书》,明确禁止发布工作场景负面内容;其三,推动透明化监督,参考海底捞“后厨直播”模式,在蜜雪冰城App开放“门店清洁打卡”功能,鼓励消费者上传违规线索,对有效举报者赠送优惠券,将外部监督转化为品牌信任资产。
当“4元柠檬水”的性价比神话遭遇“脚关水桶”的卫生质疑,蜜雪冰城正站在品牌价值的十字路口。消费者可以接受“平价”,但绝不容忍“低质”;企业可以追求规模,但必须守住安全底线。唯有将“让全球每个人享受高质平价的美味”的承诺,从广告语转化为操作间里每一个规范的动作、每一桶洁净的水源、每一次真诚的回应,才能避免“甜蜜帝国”因管理失焦而崩塌。毕竟,一杯奶茶的“安心”,远比“便宜”更值得被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