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回应开车睡觉:第一次进局子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因“开车睡觉”传闻被推上舆论风口,最终以“低头看手机被扣3分、首次进公安局自首”的戏剧性结局收场。这场看似荒诞的个案,实则撕开了智能驾驶时代技术伦理、法律规制与公众认知的三重裂痕,折射出行业在技术狂奔中亟待补上的安全课。
技术越先进,责任边界越模糊——L2级辅助驾驶的“虚假安全感”是核心诱因。余承东驾驶的问界M8虽配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但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L2级系统仅能实现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部分自动化,驾驶员仍需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然而,余承东在回应中坦言“使用智驾系统时确实没事干”,暴露出车企过度营销与用户认知偏差的深层矛盾。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因过度依赖辅助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同比增加37%,其中62%的驾驶员误以为系统具备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能力。车企在宣传中频繁使用“高阶智驾”“全场景自动驾驶”等模糊话术,导致用户将“辅助”误解为“替代”,这种认知错位正在制造系统性风险。
法律滞后性加剧技术滥用——现行交规与智能驾驶的“代际冲突”亟待解决。余承东事件中,深圳交警明确表示“辅助驾驶时睡觉或玩手机属违规”,但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人机共驾”场景的责任划分仍停留在传统驾驶模式。例如,L2级系统要求驾驶员手握方向盘,但余承东低头看手机时,系统是否应通过声音警报、方向盘震动甚至强制退出智驾模式进行干预?目前,仅12%的量产车型具备“驾驶员分神强制接管”功能,而工信部2025年4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管理通知》虽强调“企业需明确功能边界”,但对技术干预的具体标准仍缺乏细则。这种法律与技术的脱节,使得余承东式的违规行为成为“灰色地带”的产物。
反论点驳斥:个人疏忽不能掩盖行业共性风险。部分观点认为,余承东作为车企高管应“以身作则”,其行为纯属个人疏忽。但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因辅助驾驶分神导致的违章行为中,35%发生在科技企业员工群体中,这一数据揭示出行业从业者对技术边界的认知偏差更具普遍性。更值得警惕的是,余承东曾公开表示“L3级自动驾驶可睡觉”,这种将技术愿景与现实法规混为一谈的言论,客观上强化了用户对智能驾驶的“超前期待”。当车企高管自身都难以区分“技术能力”与“法律允许”的边界时,普通消费者的认知混乱可想而知。
破局之道:构建“技术-法律-教育”三重防护网。其一,技术层面需强制升级分神干预系统,如特斯拉Model S 2025款已实现“驾驶员眼球追踪+方向盘扭矩感应”双重监测,分神超过3秒即强制退出智驾;其二,法律层面应加快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L2-L3级过渡阶段的责任划分,例如规定“L2级系统启用时,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超过5秒即属违规”;其三,教育层面需建立“智能驾驶驾照”制度,要求用户通过场景化测试(如模拟系统失效时的接管操作)方可启用高级功能。余承东事件中,公安部门要求其“自首”而非简单处罚,正体现了执法者对“教育优先”的监管智慧。
从余承东的“低头看手机”到整个行业的“认知跑偏”,这场风波警示我们:智能驾驶的进化不应是技术单维度的狂奔,而应是“技术可靠性、法律完备性、用户认知度”三驾马车的协同共进。当余承东走出公安局时,他留下的不应只是3分的罚单,更应是对行业的一次警醒——在通往L3级自动驾驶的道路上,补上安全课比抢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