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恐音视频危害大 不看不存不转发
暴恐音视频危害大 不看不存不转发
2025年7月,公安部网安局披露多起非法持有、传播暴恐音视频案件:福建漳州网民曾某某因存储15小时暴恐视频被刑拘,福州网民吴某硬盘存172部相关音视频被提起公诉,四川达州唐某因传播18秒暴恐片段被行政拘留。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短视频时代,暴恐音视频正以“精神毒品”的形态侵蚀社会肌体,其危害远超普通违法内容,亟需全社会构建“零容忍”的防御体系。
立论点:暴恐音视频是恐怖主义的数字化武器,其传播链已形成“境外制作-境内渗透-个体扩散”的闭环,必须以法律利剑斩断技术赋能下的犯罪黑产。
分论点一:技术赋能使暴恐音视频传播呈现“低门槛、高隐蔽、强渗透”特征
传统恐怖宣传依赖光盘、书籍等物理载体,而加密聊天软件、云存储、短视频剪辑工具等技术,使暴恐内容传播成本骤降。公安部“净网行动”数据显示,2024年侦破的涉暴恐网络犯罪中,83%的案件涉及境外“东伊运”等组织通过AI换脸、虚拟货币支付等手段规避监管。更危险的是,部分平台算法会根据用户浏览记录推送同类内容,形成“信息茧房”——江西未成年人陈某仅因8.88元购买5部暴恐视频,便被诱导加入境外极端社群,最终因传播被判刑7个月。这种技术驱动的精准渗透,使青少年群体成为首要受害者。
分论点二:暴恐音视频的“精神污染”具有代际传递性,摧毁社会认知根基
暴恐内容的核心是宗教极端思想与暴力美学的结合。心理学研究表明,持续接触血腥画面会降低人体血清素水平,诱发攻击性行为。2023年福建漳州郭某某案中,涉案者仅观看2部暴恐视频便出现失眠、易怒等症状,其手机搜索记录显示“如何制作炸弹”“圣战歌曲”等关键词。更严峻的是,这种思想污染具有代际传递性——境外暴恐组织通过“母亲学校”培训女性成员,利用母婴互动传播极端思想。金溪县三名初中生在班级群传播暴恐视频的案例表明,当未成年人成为传播节点,整个社会的认知防线将面临系统性崩塌。
反论点与驳斥:个人持有暴恐音视频“无害论”是法律认知的重大误区
部分网民认为“仅自己观看不传播不违法”,但《刑法》第一百二十条之六明确规定:明知是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物品而非法持有,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2024年福州吴某案中,172部暴恐视频的存储行为被认定为“为恐怖组织提供信息支持”,检察机关以“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追加起诉。法律逻辑在于:存储行为本身即构成“心理预备”,而云存储的共享属性更使物理隔离失效——北京反恐办模拟实验显示,一部暴恐视频从上传到被境外组织获取,平均仅需17分钟。
相关论点:构建“技术防御+法律震慑+教育阻断”的三维防控体系
技术防御:需强制平台部署AI内容识别系统,对加密文件、变声音频等新型载体进行特征分析。腾讯安全团队研发的“清源”系统,已实现98.7%的暴恐音视频识别准确率。
法律震慑:建议将非法持有暴恐音视频的入罪标准从“情节严重”细化为“存储时长超24小时”或“视频数量超3部”,压缩法律灰色地带。
教育阻断:应将反恐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通过VR技术还原暴恐现场,破除“暴力美学”的虚假魅力。2024年北京市试点“反恐情景课”后,学生主动举报涉恐线索数量增长300%。
当曾某某在看守所忏悔“以为只是猎奇”时,当吴某的女儿因父亲入狱面临辍学时,这些个体悲剧警示我们:暴恐音视频绝不是“刺激猎奇”的娱乐产品,而是恐怖主义数字化的致命毒株。从《反恐怖主义法》到“净网行动”,中国正在构建全球最严密的反恐数字防线,但最终防线始终在每个网民的指尖——不点击、不存储、不转发,就是对恐怖主义最有力的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