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58岁卖玉米大姨回应跳海救人
7月7日,青岛栈桥附近海域,58岁的卖玉米摊主刘玉荣纵身跳入海中,仅用1分钟便将一名因捡手机被浪卷走的年轻女孩救回岸边。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因她双腿被礁石划伤仍坚持施救、婉拒女孩500元感谢金等细节,引发全网热议。这场“平民英雄”的壮举,不仅展现了人性本善的温暖,更折射出社会对“平凡人善举”的价值重构需求。
立论点:刘玉荣的救援行为,是传统美德与现代公民精神的交融,其价值不仅在于挽救生命,更在于以“无功利性善意”重塑社会信任,为“陌生人社会”注入温情底色。
分论点一:个体善举的“破圈效应”,激活社会互助基因
刘玉荣并非专业救援人员,却能在危急时刻本能反应,源于其成长经历中“将心比心”的朴素价值观。她自述“看到落水女孩就想到自己的孩子”,这种“推己及人”的共情力,正是社会互助的原始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感知到“善意传递”的可能性时,更易激发利他行为。刘玉荣的行动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她救人后,女儿主动帮女孩找回手机,女孩坚持致谢,网友自发呼吁“多买玉米”,形成“善意循环”。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暖,正是破解“陌生人社会”信任困境的钥匙。
分论点二:善举的“无功利性”,重构社会价值坐标
在“流量至上”“利益交换”的语境下,刘玉荣的“纯粹”显得尤为珍贵。她婉拒500元感谢金,称“救命就是救命,要钱不合适”;面对“玉米销量激增”的网友呼吁,她仍坚持“摆摊只为补贴家用,救人不是生意”。这种“无目的性善意”,与“扶老人被讹”“救人反被索赔”等负面案例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2024年某公益组织调研中,63%的受访者因“担心被讹诈”而犹豫是否帮助陌生人。刘玉荣的案例证明,当善意摆脱功利枷锁,反而能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共鸣——截至7月9日,相关话题全网浏览量超1700万次,网友留言中“这座城市更温暖了”“平凡人做了不平凡事”等高频词,正是对“无功利性善意”的集体认同。
反论点与驳斥:个体善举能否改变社会冷漠?
部分观点认为,单个个体的善举难以扭转社会整体信任度下降的趋势。但历史经验表明,社会风气的转变往往始于“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2018年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后,全国多地涌现“乘客抢夺方向盘被制止”的案例;2024年杭州外卖小哥彭清林跳江救人,带动当地“爱心驿站”数量增长30%。刘玉荣的行动同样具有“灯塔效应”:青岛市政法委、见义勇为协会已启动“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申报,其女儿透露“母亲的事迹让孙辈立志要乐于助人”。这些连锁反应证明,个体善举能成为撬动社会变革的支点。
相关论点:制度保障与文化引导需双向发力
要让“刘玉荣们”不再孤单,需构建“善意保护网”:一方面,完善《民法典》中“好人法”条款,明确救人者免责范围,降低善意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等渠道,强化“善意无价”的价值观。青岛在此方面已作出探索:2024年出台《青岛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见义勇为”纳入信用积分体系,市民因善举获得的积分可兑换公共服务。这种“制度激励+文化浸润”的模式,为善意生长提供了土壤。
从“玉米摊”到“全网热搜”,刘玉荣的救援行动,本质是一场关于“善意价值”的全民讨论。当她拖着伤腿说出“为了救她,我愿意”时,不仅定义了“英雄”的平凡模样,更让社会看到:在算法推送构建的“信息茧房”中,在利益交换主导的社交规则里,人性的光芒从未熄灭。或许,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技术如何发达、制度如何完善,而在于每个普通人都能像刘玉荣一样,在他人需要时,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