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收到河北文旅千条短信轰炸
近日,多名游客反映在河北旅游期间遭遇“短信轰炸”——六天内收到超30条文旅宣传彩信,单条含五段视频,手机内存激增7G,甚至省内居民“人在家中坐,短信天上来”。这一现象将河北文旅的“出圈焦虑”暴露无遗:当流量狂欢撞上传播伦理,过度营销的“甜蜜陷阱”正在反噬地方文旅的品牌价值。
分论点一:流量焦虑催生传播异化,技术理性让位于“题海战术”
河北文旅的“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曾是现象级传播案例。然而,当“出圈”成为唯一KPI,传播策略便从精准触达异化为“饱和攻击”。据报道,其宣传覆盖全国交通枢纽,甚至采用“千条短信轰炸”模式,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强行占领用户注意力。这种“流量至上”的思维,与早期“我在XX很想你”路牌、文旅局长出镜拍视频的套路如出一辙——初期因新奇引发关注,最终因过度消费导致审美疲劳。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假期京津游客占河北接待量的18.2%,但若依赖“轰炸式”营销维持热度,恐将透支游客好感,陷入“流量越涨、口碑越跌”的恶性循环。
分论点二:传播伦理失守,公共资源滥用引发信任危机
短信轰炸的实质,是公共传播渠道的“暴力使用”。河北文旅通过运营商发送彩信,虽声称“可申请取消”,但未尊重用户选择权。从传播学角度看,这违背了“最小伤害原则”——当宣传密度超过受众承受阈值,信息便从“有用”变为“干扰”。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营销可能挤占公共资源:若运营商为文旅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其他紧急通知、公共服务信息的传输效率是否受影响?此外,短信轰炸与垃圾短信产业链存在相似性——后者通过非法获取手机号、低成本群发实现盈利,而前者虽合法,却因“过度热情”模糊了公共利益与商业营销的边界。
反论点:高密度宣传是“出圈”必要手段,效果导向无可厚非?
支持者或认为,河北文旅的“题海战术”确有成效:其宣传语精准切中京津冀“1.5小时交通圈”的区位优势,2023年京津冀三地互为重要客源地,2025年春节假期河北接待京津游客占比近两成,均证明营销策略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然而,这种逻辑混淆了“有效”与“可持续”——短期流量激增不等于长期品牌忠诚。正如“伪基站”发送的诈骗短信虽能触达用户,但终因违法被取缔,过度营销若忽视用户体验,终将沦为“一次性买卖”。
驳论:用户体验是文旅产业的“生命线”,舍本逐末不可取
文旅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体验溢价”,而非“宣传溢价”。河北拥有全地貌类型的自然景观和“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等人文体验项目,2024年免费通行政策带动文旅综合消费500多亿元,这些成就源于产品本身的吸引力,而非短信轰炸的“助攻”。反观哈尔滨、沈阳等城市,通过“听劝式”服务(如小河沿早市设行李存放处)赢得口碑,证明“用户思维”比“流量思维”更能创造长期价值。若河北文旅将资源过度倾斜至营销端,忽视景区承载力、服务标准化等“里子工程”,最终可能重蹈部分网红景点“昙花一现”的覆辙。
论点延伸:克制是更高级的传播智慧,留白方显品牌格局
河北文旅的困境,本质是“流量焦虑”与“传播伦理”的博弈。真正的“出圈”不应是信息的狂轰滥炸,而是通过精准洞察需求、创造差异化体验,让游客自发成为传播者。例如,邯郸“等了你三千年”的城市IP,通过“无广告、软植入”的叙事引发情感共鸣,比强制推送更易获得认同。文旅部门需意识到: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克制”比“用力”更难,却也更显智慧——它要求传播者尊重用户选择权,将资源从“广度覆盖”转向“深度服务”,最终实现“近者悦,远者来”的可持续发展。
当短信提示音从“惊喜”变为“惊吓”,河北文旅的“轰炸式”营销已敲响警钟:流量可以制造现象,但唯有体验才能铸就品牌。与其在传播密度上“内卷”,不如回归文旅本质——用更美的风景、更暖的服务、更真的诚意,让“这么近,那么美”从口号变为现实。毕竟,游客用脚投票的选择,永远比短信轰炸的数字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