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外卖补贴大战新
2025年7月,中国外卖市场再度陷入“百亿补贴”的狂欢。美团单日订单突破1.2亿,淘宝闪购日活跃用户超2亿,京东“零佣金”政策引发连锁反应。这场看似多赢的“价格战”,实则是资本裹挟下的集体狂奔,暴露出平台经济“内卷式竞争”的深层危机。
核心立论:外卖补贴大战是资本对消费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唯有以创新重构价值链条,方能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分论点一:价格战制造“虚假繁荣”,透支行业生命力
平台通过“满25减21”“零元购”等补贴,短期内刺激订单量激增。美团7月5日单日餐饮订单破亿,但背后是商家利润被压缩至临界点。重庆某牛肉面馆老板透露,原价24元的面条经补贴后用户仅付7.5元,商家需承担5元配送费和3元包装费,实际收入不足10元,远低于堂食利润。更荒诞的是,部分中小商家因无法承受成本压力,被迫选择“暂时关店”或“调高配送费”,形成“补贴-亏损-退出”的恶性循环。
这种“虚假繁荣”同样波及骑手群体。宁波骑手驿站负责人指出,订单量虽上涨50%,但骑手收入未同步增长,只能通过“跑单堆量”维持生计。平台算法将配送时间压缩至极致,3公里订单要求28分钟送达,迫使骑手逆行、闯红灯,事故率激增。广州骑手小石坦言:“每天工作14小时,不是为了多赚钱,而是怕排名下降被系统减少派单。”当“准时率”成为骑手生存的唯一标准,劳动权益被彻底异化为数据指标。
分论点二:资本博弈扭曲市场规则,消费者沦为“数据燃料”
平台补贴的本质是“流量囚徒困境”。美团单日补贴亏损或达8000万元,淘宝闪购500亿补贴分12个月执行,京东“零佣金”政策导致部分商家“薅羊毛”后流失。某外卖平台前高管透露:“现在大家都在赌对手先撑不住,但谁都不敢先收手。”这种“烧钱换市场”的策略,与共享单车、社区团购等领域的资本泡沫如出一辙,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垄断市场后回收成本。
消费者看似是最大赢家,实则陷入“消费陷阱”。社交媒体上“零元购”“三折吃大餐”的攻略刷屏,用户为凑满减购买不需要的商品,为抢免单守候至凌晨。某白领自嘲:“现在点外卖不是因为饿,而是因为‘有优惠不点就是亏’。”这种非理性消费不仅浪费资源,更扭曲了消费价值观。当“便宜”成为唯一标准,用户对品质、服务的考量被边缘化,甚至默许平台转嫁成本——某茶饮品牌使用过期原料后,部分消费者仍表示“只要便宜,卫生差点也能接受”。
反论点:价格战是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过程
部分观点认为,补贴大战能倒逼行业效率提升,最终惠及消费者。然而,历史数据证明,价格战从未创造长期价值。2020年共享单车补贴战后,行业集中度提升,但用户面临的是涨价、乱停放、押金难退等问题;2023年社区团购补贴战后,中小供应商倒闭潮涌现,消费者选择反而减少。外卖行业亦难逃此逻辑:当平台通过补贴垄断市场后,必然通过提高配送费、商家佣金等方式回收成本,形成“补贴-垄断-收割”的闭环。
驳论:创新才是破局关键,而非资本游戏
反驳“价格战必要论”需明确:真正的竞争应聚焦于价值创造,而非成本压缩。美团推出的“浣熊食堂”模式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通过集中式厨房、明厨亮灶和统一食安标准,解决“幽灵外卖”问题。测试数据显示,入驻浣熊食堂的商家净利润增长超50%,复购率高于平台平均值。这种从“流量竞争”转向“供给竞争”的模式,既保障了消费者权益,又为商家提供了可持续的盈利空间。
此外,即时配送领域的技术创新同样蕴含巨大潜力。无人机配送在深圳试点中,将3公里配送时间从28分钟缩短至12分钟;智能调度系统通过动态路径规划,使骑手日均订单量提升20%。这些创新不仅能降低运营成本,更能重塑行业价值链条,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解决方案:构建“政府-平台-社会”协同治理体系
破解这一困局需多管齐下:其一,政府应出台反“内卷”法规,限制平台不合理补贴,严禁通过“流量倾斜”强迫商家“二选一”;其二,平台需优化算法,为骑手预留合理配送时间,建立申诉和惩罚机制,保护劳动者权益;其三,消费者需意识到低价背后可能是品质缩水或服务下降,通过“用脚投票”支持品质商家,推动行业回归“价值竞争”。
当外卖平台的补贴战从“商业竞争”演变为“资本游戏”,当算法从“效率工具”异化为“压榨工具”,这场狂欢已失去其初衷。真正的商业进步,不应建立在资本烧钱、技术压榨、人性扭曲的基础上,而应通过创新供给、优化服务、保护劳动者权益实现。外卖行业的未来,不在于谁补贴更多,而在于谁能率先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让消费者享受便利与品质,让商家获得可持续的利润,让骑手拥有尊严与安全。否则,这场补贴战终将沦为一场“皇帝的新衣”,当泡沫破灭时,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