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兴生物能用真金白银改写命运吗
当科兴生物抛出最高75亿美元的“天价分红”计划时,资本市场为之震动。这家曾因新冠疫苗年赚84.6亿美元的行业巨头,如今却试图用账上70%的现金储备改写命运。但这场以“真金白银”为筹码的资本博弈,暴露的不仅是公司治理的深层危机,更是资本逐利与产业初心之间的激烈碰撞。
核心立论:科兴生物的分红狂潮是资本裹挟下的“饮鸩止渴”,唯有回归研发创新与可持续治理,才能避免成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分论点一:分红计划是控制权争夺的“遮羞布”,公司治理已陷入恶性循环
科兴生物的分红方案与董事会席位争夺形成精密的时间闭环:首轮每股55美元的现金股息刻意卡在7月9日特别股东大会前支付,且明确将股东投票与分红挂钩。这种“用现金换选票”的操作,暴露了公司治理的荒诞本质。自2016年私有化失败以来,创始人尹卫东与潘爱华阵营的争斗已演变为资本方的代理人战争——赛富基金、维梧资本、强新资本等机构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法律诉讼、舆论战等手段反复争夺董事会控制权。2024年英国枢密院裁定科兴生物2018年股东大会程序违规,直接导致“毒丸计划”失效,但新董事会随即被指控“为单方谋取利益、破坏股东价值”。这种“治理失效-法律裁决-新一轮争夺”的循环,使得公司长期处于无实际控制人状态,战略决策陷入瘫痪。
分论点二:透支未来的分红模式,正在摧毁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兴生物的财务数据揭示了这场资本狂欢的致命代价:截至2025年7月,公司账上现金及等价物约103亿美元,若按最高75亿美元分红计算,将消耗超70%的资金储备。更严峻的是,公司核心产品“克尔来福”疫苗已面临停产危机,2022-2024年净利润从1.14亿美元暴跌至亏损状态。在研管线中,百白破系列疫苗、狂犬疫苗等项目进展缓慢,研发投入占比从2021年的10.2%骤降至2024年的3.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生物制药企业的科兴制药(688136.SH)通过聚焦肿瘤、自免领域创新药研发,2024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62%,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这充分证明,在生物医药行业,技术迭代速度远超资本博弈速度,透支现金流的短期行为终将反噬企业长期价值。
反论点:高分红是股东权益的合理回归,符合市场规则
部分观点认为,科兴生物的分红计划是对停牌六年股东的补偿。按2019年6.47美元的股价计算,若三轮分红全部发放,股东将获得股价14-19倍的现金回报。然而,这种“补偿逻辑”掩盖了更深层的资本操纵。强新资本等机构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成为第一大股东后,立即推动分红方案,其真实意图是通过“消耗战”策略掏空公司——若现金分光,即便对手未来夺权,接手的也只是空壳。这种“自残式”分红在资本市场上并非孤例:2023年某新能源企业为抵御收购,曾宣布将90%现金用于特别股息,最终导致研发资金断裂、市场份额暴跌。科兴生物若重蹈覆辙,不仅将丧失疫苗研发能力,更可能引发连锁债务危机。
驳论:市场规则不应成为短视行为的挡箭牌,监管需划清底线
反驳“市场规则论”需明确: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其决策必须兼顾股东利益与社会责任。科兴生物的分红方案已涉嫌违反《证券法》中“保护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原则。根据维梧资本披露,新董事会计划分红后仅预留20亿美元运营资金,而公司2024年运营成本高达18.7亿美元,这意味着分红后连基本运营都难以维持。更值得警惕的是,纳斯达克已因“治理失效”强制科兴生物停牌六年,若放任其继续透支现金流,可能引发中概股整体信誉危机。监管部门应借鉴欧盟《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在制定分红政策时,必须披露对研发、债务、员工福利等长期利益的影响评估,防止资本方通过制度漏洞掠夺企业价值。
解决方案:构建“创新-治理-监管”三角支撑体系
破解这一困局需多管齐下:其一,科兴生物应立即叫停“清仓式”分红,将资金优先投入mRNA疫苗平台、AI药物筛选等前沿领域,重建技术壁垒;其二,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由科学家、律师、中小股东代表组成的治理委员会,打破资本方“一言堂”;其三,监管部门需完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引》,明确“分红比例不得损害研发投入和债务偿付能力”,并对恶意分红行为实施追溯处罚。
当科兴生物的分红方案沦为资本博弈的筹码,当疫苗企业的研发实验室让位于股东大会的投票箱,这场闹剧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检验产业初心的一面镜子。生物医药行业的本质是“用技术拯救生命”,而非“用现金讨好股东”。唯有回归创新本源、重建治理秩序、强化监管约束,才能避免科兴生物们重蹈“赚快钱、透支未来、最终崩盘”的覆辙。毕竟,市场可以原谅暂时的亏损,但绝不会原谅对生命的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