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律师西绿已被刑拘 平台审核的“技术性失明”,则放大了虚假人设的传播效应
当“精英女律师”的滤镜被刑事拘留的冰冷手铐击碎,网红西绿(本名赵某某)的“人设崩塌”事件,不仅撕开了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漏洞,更暴露出互联网时代“专业人设”的信任危机——当14万粉丝为“法庭上的飒爽英姿”点赞时,他们未曾想到,屏幕里的“大女主”竟是连法律职业资格证都未取得的诈骗者。这场闹剧背后,是行业监管滞后、平台审核缺位与公众认知偏差的共谋。
立论点:网红西绿事件是法律服务市场“野蛮生长”与互联网“人设经济”碰撞的必然结果,亟需构建“执业资格穿透式审查+平台内容动态核验+公众认知纠偏”的三维治理体系。
从行业监管层面看,律师执业资格的“形式审查”已沦为摆设。西绿以“德禾翰通(成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身份活动半年有余,甚至参与离婚案件资产代持协议签署,但律所在其入职时仅进行“简历审核”,未通过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核验其执业资格。这种“重名头轻资质”的审核模式,在律师行业扩张潮中尤为普遍——截至2025年6月,全国律师事务所数量较2020年增长37%,但司法行政部门对律师执业资格的年检覆盖率仅62%,部分律所为争夺案源,甚至默许“挂靠律师”“影子律师”存在。西绿事件中,律所直至发现其伪造公章转走440万元案款后才报警,暴露出行业监管从“入口把关”到“过程监督”的全链条失守。
反论点或强调“律所也是受害者”,但数据揭示其管理漏洞的致命性。根据《律师法》,律师事务所不得聘用无执业资格人员以律师名义执业,否则将面临停业整顿、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西绿案中,律所不仅未对其执业资格进行核验,还允许其以“高级合伙人”身份参与案件,甚至在社交平台发布“开庭日常”等宣传内容。这种“默许造假”的行为,实质上构成了对《律师法》的集体违反。更讽刺的是,截至2025年7月10日,德禾翰通(成都)律所官网仍保留“赵某某律师”的介绍页面,仅将“执业证号”一栏标注为“待补充”——这种“危机公关式整改”,恰恰印证了行业监管的软弱无力。
平台审核的“技术性失明”,则放大了虚假人设的传播效应。西绿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拥有14万粉丝,其账号发布内容包含“法庭记录”“法律知识科普”等,但平台仅在其修改昵称包含“律师”时要求提供执业证,对其实际发布的涉法内容未进行任何核验。这种“重形式轻实质”的审核逻辑,源于平台对流量经济的妥协——西绿账号的完播率、互动率远超普通法律科普内容,为其带来了可观的广告分成。中央网信办《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对从事司法领域信息生产的“自媒体”应进行严格核验,但平台执行层面仍存在“最小干预原则”的漏洞:只要不直接使用“律师”字样,即使发布涉法内容、摆拍法庭场景,也可逃避监管。这种“技术性失明”,最终导致14万粉丝成为虚假人设的“共谋者”。
公众对“专业人设”的盲目信任,则构成了这场骗局的认知基础。调查显示,68%的网民在关注法律类自媒体时,仅通过“穿着职业装”“出现法庭场景”等视觉符号判断其专业性,仅有12%会主动查询律师执业证号。西绿深谙此道——其视频中刻意展示“律师袍”“法槌”“案卷”等符号,甚至与另一名自称律师的男友组成“律师CP”,通过情感叙事强化“精英律师”人设。这种“符号化营销”精准击中了公众对“专业权威”的想象,却掩盖了其连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都未通过的事实。当公众将“专业人设”等同于“专业能力”,法律服务市场的信任基石便已动摇。
破解困局需从三方面重构治理体系:其一,司法行政部门应建立律师执业资格“穿透式审查”机制,要求律所对聘用人员的教育背景、考试记录、实习经历进行全链条核验,并将审核结果纳入律所年检考核;其二,平台应升级内容审核算法,对涉及法庭、案卷、法律文书等场景的视频进行AI识别,要求发布者提供执业证号与场景的关联证明,否则限制传播;其三,律师协会应开展“公众法律认知纠偏行动”,通过短视频、漫画等形式普及“如何辨别真假律师”,将“查证号、看年检、核案例”列为公众必备技能。
西绿被刑拘的警钟,不应止于个案追责。当法律服务市场陷入“资质造假-平台放任-公众盲信”的恶性循环,每一次“人设崩塌”都在消耗社会对专业领域的信任。毕竟,法律的尊严不仅体现在法庭的判决书中,更体现在每一个寻求帮助者对“律师”二字的信任里——这份信任,容不得任何滤镜的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