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志愿填报服务注水?法院判了
当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的法槌落下,一场持续数月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纠纷画上句号——机构因未按约定提供三版方案被判退还4000元服务费。这起看似普通的合同纠纷,实则撕开了高考志愿填报市场“天价服务”背后的信任危机:当家长为“精准填报”支付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时,他们购买的究竟是专业服务,还是焦虑情绪的“收割机”?
立论点: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的乱象,本质是教育焦虑催生的“信息差经济”与行业监管滞后形成的双重困境,亟需构建“资质审核+服务标准化+公益兜底”的三维治理体系。
从家长视角看,支付6999元购买服务,实则是为“信息差”买单。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达10.9亿元,52.9%的受访家庭曾购买相关服务,但其中30%仅“部分采纳”规划师建议。这种矛盾折射出家长的心理:既渴望专业指导,又对机构能力存疑。王先生的遭遇便是典型——机构在高考后未根据估分调整方案,出分后仅以“有风险”为由推荐学校,最终方案与家长需求南辕北辙。更讽刺的是,所谓“专业服务”的内容,如“推荐汉语言文学等文科常见专业”,实则可通过公开渠道免费获取。这种“服务注水”现象,本质是机构利用家长对“错失机会”的恐惧,将基础信息包装成“独家秘籍”高价售卖。
反论点或强调“市场有需求,服务应自由定价”,但数据揭示其“暴利”本质。以“峰学未来”为例,其2025年服务收费12999元至18999元,开售20分钟即售罄,而成本仅包括线上咨询、通用数据库和人工成本。更荒诞的是“高考志愿规划师”培训乱象:某些机构宣称“21天速成”“包拿证”,甚至冒用“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名义发证,实则该机构从未开设相关课程。这种“无门槛入行”的乱象,直接导致服务质量的失控——湖南考生王宁花费5499元购买服务,最终因机构外包、专业度不足滑档至专科;河南考生刘小米的5000元服务,仅换来“从200所学校删减至100所”的敷衍建议。当“专业服务”沦为“概率游戏”,市场定价机制已彻底扭曲。
行业监管的滞后,则放大了市场的野蛮生长。尽管教育部多次提醒警惕“内部数据”“百分百保录取”等虚假宣传,但现实中,机构仍可通过“模糊话术”规避监管。例如,某机构在合同中声明“不能退款”,却未提示该条款可能因“不合理免除责任”而无效;另一机构承诺“一对一量身定制”,实际仅提供公开分数线比对,却以“交易习惯”为由拒绝担责。更关键的是,目前对志愿填报机构的资质审核几乎空白——天眼查显示,全国2488家“志愿填报”公司中,多数仅需注册即可运营,无需教育、人社部门备案。这种“无准入、无标准、无追责”的监管真空,让“服务注水”成为行业潜规则。
破解困局需从三方面重构治理逻辑:其一,建立机构资质白名单制度,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将“高考志愿规划师”纳入人社部职业资格目录管理,禁止无资质机构涉足服务;其二,推行服务标准化合同,明确服务内容(如方案数量、调整次数)、违约责任(如未达分数线如何赔偿)及退款条款,避免“模糊话术”陷阱;其三,强化公益服务供给,如教育部已推出的免费志愿填报信息服务系统、高校招生办线上咨询等,通过官方渠道消弭信息差,压缩“焦虑经济”生存空间。
王先生的4000元退款,不仅是个人维权的胜利,更是对行业的警醒:当教育焦虑成为流量密码,当“信息差”沦为牟利工具,市场的自我净化终需法律与监管的双重干预。毕竟,高考志愿填报的终极目标,是帮助考生找到适合的人生路径,而非成为资本收割的“韭菜田”。唯有让专业回归专业,让公益守护公平,才能让每一份对未来的期待,都不被“注水服务”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