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网约车向乘客私收空调费
近日,江西南昌、山东烟台等地接连曝出网约车司机向乘客私收“空调费”事件,从“扫码3元开空调”到“每人20元强制买单”,这场由高温引发的司乘矛盾,撕开了网约车行业“低价内卷”下成本转嫁的残酷真相。表面看是司机与乘客的个体冲突,实则是平台恶性竞争、规则设计缺陷与行业监管滞后共同编织的困局。
立论点:破解“空调费”困局需重构“平台-司机-乘客”三方责任体系,通过动态定价补贴、简化补贴规则、强化监管协同,将行业治理从“事后追责”转向“源头预防”。
平台“低价内卷”是矛盾根源。当前,网约车市场陷入“一口价”“特惠单”的恶性竞争,平台为抢占市场持续压低运价,却将运营成本转嫁给司机。数据显示,成都网约车司机日均跑13小时,开空调每日额外支出30元,月均近千元,而平台抽成比例仍高达25%-30%。更讽刺的是,部分平台虽发放高温补贴,却设置“仅接本平台订单”“完成高额接单量”等门槛,导致87%的司机因多平台接单无法领取补贴。这种“规则套娃”本质是平台用补贴作为枷锁,将司机捆绑在低价订单中,最终迫使司机通过“3元空调费”向乘客转嫁成本。西南交通大学王斌副教授指出:“平台通过低价竞争将压力传导至司机,形成‘运价越低-补贴越难领-司机越要收费’的恶性循环。”
司机“生存焦虑”是直接导火索。在高温天气下,司机拒绝开空调的案例触目惊心:重庆一名网约车司机在40℃高温下连续接单后中暑晕倒,原因竟是“全程未开空调”;山东烟台司机擅自接载乘客并强制收取20元/人空调费,暴露出司机在收入压力下的道德妥协。燃油车司机算过一笔账:开空调油耗增加20%-30%,按日跑300公里计算,月均成本增加1200元,而平台抽成后司机到手收入不足1.2元/公里。当生存底线被压缩,司机只能选择“不开空调被投诉降分”或“收费保本”的两难困境,这本质是行业分配机制失衡下的“理性违约”。
监管滞后放大了矛盾升级风险。尽管《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明确要求司机根据乘客需求开关空调,但多地监管部门对“空调费”定性模糊。南昌市交通运输局称“未出台加收空调费规定”,但未明确违规处罚标准;滴滴等平台虽声明“空调费违规”,却仅对司机扣除服务分或封号,未能从根源解决成本问题。更关键的是,行业缺乏统一的动态定价机制,导致“特惠单”运价与成本倒挂。北京交通大学郑翔教授建议:“政府应干预定价规则,要求平台公示成本构成,对低价订单给予额外补贴,避免司机成为最终买单者。”
驳论需警惕“道德绑架司机”的片面视角。有观点认为“司机应自担成本”,但数据显示,平台抽成比例上限虽被限定在30%,但通过“信息服务费”“调度费”等名义,实际抽成仍接近29.9%。当司机每公里收入不足2元时,要求其承担全部空调成本无异于“让快递员自备电动车送货”。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重构利益分配:北京市交通委近期启动的高温保障机制值得借鉴,其要求平台“按单实时结算高温补贴”,对“一口价”订单给予更高补贴,使司机开空调成本降低40%。这种“精准补贴”既保障乘客权益,又缓解司机压力,避免了“一刀切”监管下的矛盾激化。
从“3元空调费”的个体冲突到行业生态的系统性危机,这场困局警示我们:当平台将“低价竞争”置于“责任担当”之上,当监管将“事后追责”替代“源头治理”,最终买单的将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破解难题需三方协同:平台应放弃“用补贴捆绑司机”的短视策略,建立“按单实时补贴”机制;监管部门需完善动态定价规则,明确“空调费”等附加费的合法边界;乘客与司机则应通过行业协会建立沟通渠道,避免个体矛盾升级为群体对立。唯有如此,才能让网约车回归“舒适出行”的本质,而非沦为资本博弈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