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死局:裁员66% Manus何以至此
当AI明星公司Manus以66%的裁员比例(80人离场)撕开行业遮羞布,这场“断臂求生”的闹剧,实则是技术泡沫、资本游戏与地缘博弈三重绞杀下的必然溃败。从估值5亿美元的资本宠儿到收缩战线的新加坡“流亡者”,Manus的陨落为AI创业潮敲响警钟:当技术包装取代底层创新,当市场叙事凌驾商业本质,所谓的“AI革命”终将沦为资本收割的狂欢。
立论点:AI创业公司的生死取决于技术自主性、商业可持续性与地缘合规性的三角平衡,Manus的溃败印证了“套壳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唯有深耕垂直场景、构建技术壁垒、平衡全球化布局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
分论点一:技术套壳的致命陷阱——依赖第三方大模型的“寄生模式”难以为继
Manus的核心矛盾在于其“通用智能体”定位与底层技术受制于人的撕裂。作为应用层产品,其需同时依赖底层大模型(如GPT-4o、Claude 3.5)的推理能力、互联网API的数据调用能力以及行业知识库的RAG输入。然而,国内对国外网站信息、API接口的访问限制,直接导致其功能落地受阻——例如,用户反馈其学术研究能力弱于Google Gemini 2.5 Pro,PPT生成效率不及GenSpark,本质是底层模型能力与数据获取权的缺失。更严峻的是,当OpenAI等大模型厂商逐步收紧API接口(如2025年6月GPT-4o商业版调用成本上涨30%),Manus的单位任务成本随之飙升,其Pro版定价1428元/月的商业模式瞬间崩塌。对比DeepSeek通过自研MoE架构将推理成本降低82%,Manus的“技术外包”策略暴露出致命缺陷:在AI军备竞赛中,没有底层创新的企业终将成为大模型的“附庸”。
分论点二:资本催熟的畸形生态——估值泡沫与商业化落地的断层
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B轮融资,将Manus推上5亿美元估值的虚高神坛,却也为其埋下隐患。资本对“增长故事”的贪婪,迫使Manus在产品未成熟时强行商业化:其分级订阅模式(19-199美元/月)在C端市场遇冷,200万等候用户中仅3.2%转化为付费会员,年化收入(ARR)仅936万美元,不足直接竞争对手GenSpark(45天实现3600万美元ARR)的1/4。更讽刺的是,创始人肖弘2023年3月的股权退出与融资时间线高度重合,暗示资本运作优先于产品建设。这种“用估值换市场”的激进策略,在AI行业集体遇冷的2025年遭遇反噬——当投资者从“增长至上”转向“盈利优先”,Manus的烧钱模式瞬间失去合理性,裁员成为止血的唯一选项。
分论点三:地缘博弈的生存困境——全球化布局背后的合规成本与战略误判
Manus总部迁至新加坡的决策,暴露出AI创业公司在地缘政治中的两难:一方面,新加坡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在数据跨境流动、AI监管合规方面具备优势,可规避国内对AI训练数据的敏感审查;另一方面,其高昂的运营成本(核心技术人员年薪超130万元)与本地化服务能力的缺失形成矛盾——新加坡团队能否有效支撑中文市场服务存疑,而放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单一AI应用市场,无异于自断一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Manus的“去中国化”战略向市场传递了负面信号:截至2025年7月,其Web访问量较3月峰值下降25%,用户流失速度加快。对比字节跳动通过TikTok全球化与国内抖音双轮驱动的策略,Manus的地缘摇摆暴露出战略短视——在AI这种需要数据、场景与生态深度融合的领域,割裂市场等于放弃网络效应的红利。
驳论:警惕“技术决定论”的片面叙事——AI创业失败不全因技术不足
有观点认为,Manus的溃败源于“技术不如OpenAI”,但这一逻辑忽视商业本质。微软Xbox部门裁员9000人,并非因其游戏技术落后,而是为AI战略腾挪资源;IBM裁撤8000名HR,是因AskHR聊天机器人可替代60%的基础工作。这些案例揭示一个真相:AI时代的企业生死,取决于技术投入与组织变革的协同。Manus的失败,本质是未能构建“技术-产品-组织”的飞轮——其产品团队仍沿用传统SaaS的迭代逻辑,而未建立AI时代的快速试错机制(如A/B测试频率低于行业均值40%);其组织架构保留层级化管理,而非适应AI的扁平化、项目制模式。当竞争对手GenSpark通过“20人团队+45天”实现3600万美元收入时,Manus的120人团队却陷入“人效比过低”的泥潭,这已非技术问题,而是管理范式的落后。
从Manus到微软Xbox,从IBM HR到英特尔自动驾驶,2025年的科技裁员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AI不是就业的终结者,而是低效企业的淘汰者。当行业从“技术狂欢”转向“价值深耕”,企业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你的技术能否构建不可替代的壁垒?你的商业模式能否覆盖AI的高昂成本?你的全球化布局能否平衡地缘风险?Manus的溃败,为所有AI创业者划下红线——在技术、资本与地缘的三角博弈中,唯有回归商业本质、深耕用户价值的企业,才能避免成为下一块被割的“韭菜”。毕竟,AI革命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估值泡沫,而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