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出游如何“避坑”
暑期旅游市场迎来黄金期,但伴随出游半径扩大、个性化需求激增,低价陷阱、虚假宣传、强迫购物等乱象频发。文旅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229家A级景区被降级或取消等级,其中77家4A级景区因服务质量不达标遭处理;2025年暑期前,市场监管部门已监测到旅游相关价格投诉同比增长32%,强迫购物案件占比达18%。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旅游市场供需两旺的表象下,消费者权益保护与行业规范化发展之间的张力日益凸显。
低价陷阱:市场失灵的恶性循环
“40元4天3晚桂林游”的案例暴露了低价团背后的利益链。此类产品以“政府补贴”“尾单甩卖”为幌子,实际成本远低于市场价,其盈利模式依赖强制购物或自费项目。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2025年暑期旅游投诉中,63%涉及“行程变更后增加购物环节”,其中老年人群体受骗率高达71%。这种模式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扭曲了市场定价机制——正规旅行社因无法参与价格战被迫退出市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文旅部推出的《旅游避“坑”指南》明确指出,低于成本价的旅游产品必然伴随服务质量缩水,消费者需警惕“免费午餐”背后的隐性成本。
虚假宣传:信息不对称的治理困境
社交媒体时代,旅游营销从传统广告转向“种草经济”,但虚假宣传手段也随之升级。某旅行社在短视频平台宣称“五星级酒店住宿”,实际提供的是无资质民宿;另一案例中,“准五星级游轮”被证实为报废船只改造。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数据显示,2024年旅游合同纠纷案中,78%涉及服务标准与宣传不符。文旅部《旅游安全实务手册》强调,消费者应要求旅行社将“酒店名称、游轮型号、景点停留时间”等关键信息写入合同,避免使用“以实际情况为准”等模糊条款。然而,监管层面仍存在滞后性——平台对UGC内容的审核多依赖关键词筛查,难以识别“以星级酒店为标准”等隐蔽性话术。
强迫购物:法治化监管的突破口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局2025年专项行动显示,强迫购物案件呈现“组织化、跨区域化”特征:旅行社与购物店签订分成协议,导游收入与游客消费额挂钩,形成利益共同体。某涉案旅行社的账本显示,其通过强制购物获利占团费总收入的65%,远超正常服务利润。对此,文旅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全链条溯源机制”,从招徕渠道、合同签订到购物店监控进行联合调查。2025年新修订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国家标准首次将“无强迫购物”纳入5A级景区评定指标,倒逼景区主动清理合作购物店。
行业转型:从“避坑”到“创优”的路径
破局关键在于重构旅游价值链。文旅部推动的“景区改造焕新行动”提供了新思路:通过非遗进景区、沉浸式体验项目提升附加值,而非依赖低价竞争。例如,陕西某景区引入AR历史场景还原技术后,游客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5小时,二次消费占比从15%提升至42%。同时,监管科技的应用正在改变执法模式——杭州试点“旅游电子合同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合同不可篡改,游客扫码即可验证服务标准;上海建立“导游信用档案”,强迫购物行为将直接影响从业资质。
旅游市场的规范化不仅是消费权益保护问题,更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当“避坑指南”从应急手册转变为行业标准,当“全链条监管”从运动式整治升级为常态化机制,旅游经济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优先的跨越。消费者需提升风险意识,但更需看到:一个健康的旅游市场,不应让游客在“避坑”中疲惫不堪,而应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对“诗与远方”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