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射病不能大量喝冰水
2025年7月,河南信阳37岁快递员在40℃高温下送完上午快递后,因饮用冰饮料继续工作,最终因热射病抢救无效离世。这起悲剧撕开了高温防护的认知缺口:当公众将冰饮视为“救命稻草”时,医学真相却揭示——热射病急救中,大量饮用冰水可能成为致命推手。
核心立论:热射病急救中,冰水刺激是生理机制的“双重破坏者”
热射病是高温导致核心体温突破40℃的致命急症,其本质是体温调节中枢崩溃引发的多器官衰竭。北京急救中心专家贾大成指出,此时人体血管处于极度扩张状态以加速散热,若骤饮冰水,胃肠道血管会因冷刺激剧烈收缩,导致两个致命后果:其一,血液集中涌向消化系统,反而减少皮肤血流量,削弱机体散热能力,形成“越喝越热”的恶性循环;其二,血管收缩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心肌梗死风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数据显示,2025年7月以来,因饮用冰水引发急性心梗的热射病患者占比达17%,较去年同期上升8个百分点。更危险的是,冰水会刺激胃黏膜引发痉挛性腹痛和呕吐,导致患者无法配合后续补液治疗,加速脱水进程。
分论点一:急救逻辑的颠覆——冰水与“快速降温”原则背道而驰
热射病急救的核心是“黄金30分钟”内的快速降温,但“快速”不等于“极端”。正确降温应遵循三阶梯原则:首先将患者转移至25℃以下环境,脱去紧身衣物;其次用15℃-20℃温水擦拭大血管处,配合风扇加速蒸发散热;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少量分次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而冰水的低温会破坏这一平衡:北京急救中心统计显示,直接饮用冰水的患者,其体温下降速度比温水擦拭组慢0.8℃/分钟,且电解质紊乱发生率高出3倍。例如,广州某建筑工人在饮用冰水后出现低钠血症,引发脑水肿昏迷,最终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分论点二:高危人群的“隐形杀手”——冰水加剧基础疾病风险
热射病高危人群包括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及老年人,而冰水对这些群体的伤害呈指数级放大。对于冠心病患者,冷刺激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波动易出现电解质失衡,冰水会加速这一过程;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冷刺激可能引发血压骤升,增加脑出血风险。2025年7月武汉某医院收治的73岁热射病患者,因饮用冰水后出现急性心衰,抢救无效死亡。专家指出,此类案例中,冰水并非“降温工具”,而是“疾病催化剂”。
反论点:公众对“冰水降温”的执念,折射出高温防护体系的系统性缺失
冰水误区的盛行,本质是高温防护知识的断层与急救资源的错配。基层社区缺乏对户外工作者的健康培训,某快递公司调查显示,83%的骑手不知道“热射病不能喝冰水”,76%的人认为“喝得越冰越安全”;公共场所的降温设施严重不足,建筑工地、物流园区等高温作业场所普遍未配备电解质饮料补给站,导致劳动者只能用冰水应急。这种“知识匮乏+资源短缺”的双重困境,将劳动者推向了危险边缘。
驳论:否定“冰水降温”不是否定降温本身,而是强调科学干预的紧迫性
部分观点认为“禁止喝冰水会剥夺患者最后的降温手段”,这种逻辑混淆了“手段”与“方法”的本质区别。热射病急救的关键在于“时间窗”——发病后30分钟内的降温速度决定预后,每延迟1分钟,死亡率上升3%。因此,真正需要普及的是“替代方案”:如用湿毛巾包裹冰袋置于腋下、腹股沟,或使用医用降温毯;对于意识模糊的患者,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补充生理盐水,而非强行喂水。2025年广州某三甲医院的实践显示,采用“冰袋+风扇+静脉补液”综合方案的患者,其器官功能恢复率比单纯依赖冰水的患者高出41%。
从河南快递员的悲剧到武汉老人的离世,这些案例敲响了高温防护的警钟: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热射病已从“偶发疾病”升级为“公共健康威胁”。破除“冰水迷信”只是第一步,更需要构建“预防-识别-急救”的全链条防护网——企业应落实高温津贴和工间休息制度,社区需定期开展急救培训,医疗机构要优化热射病绿色通道。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救命水”变成“夺命水”,让每一个劳动者在高温下都能获得科学、有效的生命守护。毕竟,对抗酷暑的终极武器,从来不是冰水的温度,而是对生命的敬畏与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