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洪崖洞遭红衣女子拉拽拍照
2025年7月10日,重庆洪崖洞景区内,一名红衣女子强行拉拽游客侄女拍照遭拒后恶语相向,甚至在派出所门口仍试图阻拦游客离开。这场闹剧不仅暴露了网红经济下景区商业生态的异化,更折射出城市旅游治理中“服务”与“管理”的深层矛盾。
分论点一:景区“影子经济”的失控源于监管缺位与利益驱动的双重失灵
洪崖洞作为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的网红地标,其周边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服务链”。据网友爆料,涉事红衣女子曾因与邻里频繁打架在服装市场“声名狼藉”,后转型为“拉客摄影师”,单晚收入可达千元。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生意”催生了大量无证从业者,他们通过强拉硬拽、虚假宣传等手段牟利。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从业者与景区周边商铺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游客反映,洪崖洞鲜花售价从10元到90元不等,商家常以“免费赠送”为幌子诱导消费。这种“套路经济”的泛滥,本质是景区管理方对“影子经济”的默许甚至纵容。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重点景区非正规服务投诉量同比增长47%,其中“强制消费”占比达32%,但仅有15%的案件得到实质性处罚。
分论点二:城市形象维护不能仅靠“个案处理”,需构建系统性治理框架
事件发酵后,重庆文旅部门回应“将核实处理”,但此类“事后灭火”模式已难平息公众质疑。对比杭州西湖景区2024年推出的“摄影师信用评级制度”,通过建立从业者档案、游客评价公示、违规黑名单等机制,将非正规摄影服务纳入规范化管理。反观洪崖洞,其管理方至今未公布从业者准入标准,也未设置明确的投诉处理时限。更讽刺的是,当游客在派出所遭遇二次纠缠时,民警虽及时介入,但涉事女子仍能继续撒泼,暴露出基层执法对“软暴力”行为的处置困境。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不应止步于“不出现负面新闻”,而需建立“预防-处置-修复”的全链条机制。
反论点:游客“过度敏感”是否放大了服务瑕疵?
部分网友认为,红衣女子行为虽不妥,但未造成实质性伤害,游客“报警处理”过于较真。这种观点忽视了旅游消费的特殊性——当游客身处陌生环境时,任何突发的冲突都可能引发安全焦虑。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公共场所遭遇无理纠缠会显著降低游客满意度,甚至影响其对目的地的整体评价。更关键的是,洪崖洞作为重庆文旅的“门面”,其从业者行为直接关联城市形象。2024年某机构调查显示,78%的游客会因负面事件改变旅游目的地选择,而“服务人员态度恶劣”是首要劝退因素。因此,对个案的零容忍,实则是对城市品牌的长远保护。
驳论:市场化能否成为治理“影子经济”的万能解药?
有观点主张,应通过“市场化竞争”淘汰劣质服务,如引入正规摄影公司、明码标价等。但洪崖洞的案例表明,单纯的市场化可能加剧“劣币驱逐良币”。据从业者透露,正规摄影团队因需缴纳场地费、设备折旧费等,单张照片成本是“野摄影师”的3倍以上。在价格敏感型消费主导的景区市场中,正规军往往难以竞争。杭州西湖的实践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正规从业者提供免费培训、场地支持,同时联合平台企业建立“官方摄影师预约系统”,既保障游客选择权,又压缩“影子经济”生存空间。
深层洞察:网红景区的治理需回归“人本逻辑”
从西安回民街“天价切糕”到洪崖洞“强拉拍照”,网红景区的治理困境本质是“流量思维”与“服务思维”的冲突。当景区管理方沉迷于打卡数据、热搜排名时,往往忽视了对游客真实需求的回应。洪崖洞的“红衣女子”事件中,最刺痛公众的并非冲突本身,而是管理者对“人”的漠视——当游客在派出所门口被纠缠时,当儿童被惊吓到不知所措时,景区是否真正履行了“安全保障义务”?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不在于高楼大厦的堆砌,而在于能否让每个个体在陌生环境中感受到尊严与温暖。
从“洪崖洞强拉拍照”到“西湖摄影师信用评级”,两座网红城市的治理实践形成了鲜明对照。当重庆文旅部门仍在为“核实处理”奔波时,杭州已通过制度创新将非正规服务转化为城市竞争力。网红经济的浪潮终会退去,但城市治理的温度将长久留存——毕竟,游客记住的从来不是灯火辉煌的夜景,而是那个在冲突中挺身而出的民警,是那份被认真对待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