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串通中介骗走父母千万房产抵押
女儿串通中介骗走父母千万房产抵押
海施老伯夫妇价值千万的房产被独生女儿施女士串通中介假冒签名过户并抵押贷款900万,这一事件不仅撕开了亲情信任的裂缝,更暴露出电子政务时代的技术漏洞、法律监管的滞后性,以及老龄化社会下财产保护的制度性缺位。当9月贷款到期日逼近,两位老人可能面临无家可归的绝境时,这场悲剧早已超越家庭纠纷范畴,成为一面映照社会治理危机的镜子。
分论点一:电子政务的“肉眼核验”漏洞,让技术进步沦为犯罪工具
黄浦区不动产登记中心承认,2023年1月施女士办理房产过户时,工作人员仅凭肉眼核验电子亮证真伪,未采用生物识别或机器比对技术。这种“形式审查”模式直接导致两名冒充者持施女士父母电子证件完成过户。更讽刺的是,该漏洞并非首次暴露——上海其他区曾发生类似案件,但技术升级始终滞后于犯罪手段迭代。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不动产登记环节因身份冒用引发的纠纷同比增长47%,其中76%涉及电子证照核验漏洞。当“让数据多跑路”的便民改革遭遇“让犯罪更隐蔽”的技术滥用,政务系统的安全性与便民性之间的平衡亟待重构。
分论点二:共有产权的“处置盲区”,折射法律对老年人财产保护的失语
根据《民法典》第301条,处分共有不动产需全体共有人同意。但施女士通过伪造父母授权、冒充签名等手段绕过法律门槛,暴露出共有产权制度在执行层面的“软约束”。类似案例中,广州“干女儿骗房案”犯罪者伪造老人死亡证明转移房产,最终因合同诈骗罪获刑14年;而上海傅老伯被“老赖”霸占房产12年后,又遭“女儿”骗贷抵押,凸显老年人财产权在法律实践中的脆弱性。当亲情成为犯罪的“免罪金牌”,法律必须明确:未经共有人实质同意的财产转移,无论亲属关系如何,均构成刑事犯罪。
反论点:技术升级能否彻底堵住财产转移漏洞?
部分专家主张通过“人脸识别+活体检测”技术彻底杜绝冒名过户,但技术解决方案存在双重局限。其一,成本高昂——上海某区试点生物识别系统后,单次核验成本从0.3元升至5元,若全面推广将加重财政负担;其二,存在“技术替代信任”风险——当系统过度依赖技术验证,可能弱化对实质授权的审查,例如施女士若通过深度伪造技术合成父母视频授权,现有技术仍难以完全防范。因此,技术升级必须与制度完善同步:如要求共有房产处置需全体共有人现场办理或经公证授权,禁止电子亮证单独操作。
驳论:个体防范能否替代系统性改革?
事件曝光后,部分网友建议老年人“不轻易透露证件信息”“定期查询房产状态”,但这种“个体自救”论忽视了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困境。施老伯夫妇坦言,女儿以“办签证担保”为由索要验证码时,他们并未察觉风险——这反映出老年人对新型诈骗手段的认知滞后。更关键的是,社区缺乏定期财产核查指导机制,导致许多老人直到房产被抵押才知情。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群体中,仅32%了解房产状态查询渠道,而子女代管财产的比例高达68%。系统性改革需从三方面入手:社区联合房管部门为老人提供每半年一次的房产状态主动通知;推广“意定监护”制度,允许老人在意识清醒时指定信任者管理财产;建立大额资产信托机制,避免一次性转移风险。
深层洞察:亲情异化与制度缺位的双重困境
施女士的犯罪动机尚未完全查明,但500万贷款用于办理“枫叶卡”的供述,暴露出移民焦虑与经济压力的交织。当“养儿防老”的传统伦理遭遇现代社会的生存竞争,部分子女将父母财产视为“最后保障”,甚至不惜触犯法律。而制度层面的滞后性,则放大了这种异化——不动产登记中心的技术漏洞、法律对共有产权处置的模糊界定、社区对老年人财产保护的缺位,共同构成了犯罪的“温床”。破解这一困局,需重构“家庭-社区-法律”的三维防护网:家庭层面,破除“财产早晚归子女”的单向信任;社区层面,建立老年人财产定期核查机制;法律层面,明确共有房产处置的刑事责任边界,对冒名过户、伪造证件等行为从严惩处。
从上海“干女儿骗房案”到洪崖洞“强拉拍照”事件,再到如今的“独生女骗贷抵押”,这些极端案例的共性在于:当个体行为突破道德底线时,制度必须筑起最后的防线。施老伯夫妇的千万房产,不应成为检验社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而应成为推动改革的“催化剂”——毕竟,每个老人都应有尊严地老去,而非在“家可归”的恐惧中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