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艘巨轮被炸沉后,24小时不到,中方发声,对胡塞武装讲了重话
红海局势骤然紧张。短短两天,胡塞武装接连击沉希腊“永恒-C”号和散货船“魔法之海”号。前者在导弹打击下沉没,后者则遭自爆小艇袭击。两种极端手段背后,体现出不对称作战的极致应用。胡塞武装利用低成本无人机和导弹,对抗世界上最昂贵的护航舰队。不需要航母、不必依赖大国支持,一群装备简陋的武装分子用自制炸弹、遥控小艇、突防导弹,把过往商船变成待宰猎物。
海面上,攻击源源不断。先放出自爆无人艇引诱拦截,逼迫护航编队频繁启用高价防御弹药,每次决策都是一场豪赌。拦截失败,就是人员与装备的巨大损失;拦截成功,也要心疼消耗的高额开支。这一轮轮对决,不只是火力较量,更是经济消耗战。
红海水道并未因袭击完全停滞,商船依旧穿梭不息。聪明的船主另辟蹊径。更换国籍、悬挂中国国旗等方式层出不穷。在飞溅的弹片间博弈生存,为了利益冒险前行,这便是当下全球航运界现实写照。
西方国家反应迅速。欧盟、联合国安理会等多方强烈谴责胡塞袭击民船,认为严重违反国际法影响航行自由。但这些怒斥很快被指责为避重就轻。没有人愿意触及巴以冲突这个根本导火索。事实上,胡塞武装早已公开传达打击逻辑:只针对和以色列相关的船只——无论国籍、载货或目的地,只因和以色列有直接经济联系,就成为打击目标。外界虽然质疑证据,却也无法否认事实上的精准威胁。
关键时刻,中国表态立场明确。在联合国安理会上,首先敦促胡塞武装停止类似袭击行为,紧接着将话题引向也门及巴以局势。言外之意,只有地区和平才可能让红海恢复平静。强调人道援助和政治解决呼声,不仅重申中方一贯态度,也是在提醒国际社会关注肇因、寻找根源。
深入分析,胡塞武装步步升级行动脉络清晰,对以色列经济命脉动手。红海-苏伊士航线事关以色列生死,封锁失守直接影响国内资源和政局。内塔尼亚胡为维持政治统治,反而加剧加沙战事,使局势泥沼化。美国与欧洲明知其中弊端,仍更多从能源安全与地缘稳定角度考量,无力深度介入,只能象征性选择增派护航力量,以期震慑对手维持平衡。
整场危机的本质,是地区极端主义对既有秩序的强行挑战,也是对国际秩序遮蔽和选择性正义的无声控诉。仅批判袭击显然无法抹平矛盾,也解决不了长远人道危机。暴力难以终结冲突,但暴力产生的新裂痕让伪饰的和平更易破灭。
后续发展极具变数。只要加沙问题无解,红海地区动荡难止。商船绕道、防护升级,成本大幅提高,全球供应链被动卷入。地区局势瞬息万变,大国难以置身事外。未来局面,很可能会在强硬与妥协的拉锯之中,继续反复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