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6回应大妈光脚在小桌板上抠脚
2025年7月,洛阳至广元G1839次列车上,一位50岁女乘客脱鞋将脚置于小桌板抠脚、全程免提通话的行为,经目击者曝光后引发全网热议。12306客服回应称“属个人行为,只能劝导无法强制制止”,这一回应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暴露出公共空间治理中“规则失效”与“责任缺位”的深层危机。
分论点一:高铁“小桌板”异化为私人领地,折射公共空间边界消解
该事件并非孤例。2013年武汉轻轨“抠脚姐”事件中,涉事女子在车厢内脱鞋抠脚长达7站,脚皮飞溅引发乘客集体避让;2025年6月,上海地铁也曾出现乘客将脚搭在扶手杆上的行为。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趋势:在移动化、封闭化的公共空间中,部分乘客将“个人舒适”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将座椅、小桌板等公共设施视为私人领地的延伸。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空间会加剧个体的“领地意识”,而高铁车厢内人均面积仅0.8平方米的设计,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心理效应。当乘客将脚部细菌(如导致脚气的红色毛癣菌)直接接触小桌板,而铁路部门仅依赖终点站统一清洁时,公共健康风险便被悄然转嫁给了全体乘客。
分论点二:12306回应暴露规则执行弹性化,治理陷入“劝导困境”
现行《铁路旅客运输规程》虽规定“旅客应爱护铁路设施设备”,但未明确将“脚踩桌板”“外放声音”列为禁止行为。这种立法模糊性直接导致执行困境:乘务员对不文明行为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回避现场干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高铁不文明行为投诉中,仅12%得到乘务员主动劝阻,而涉及外籍乘客的同类事件处理率更低,被质疑存在“超国民待遇”。这种选择性执法不仅损害规则权威,更可能激化群体矛盾——当乘客看到“抠脚大妈”仅被劝导而未受处罚,而自己因手机外放被警告时,必然产生“双标”质疑。
分论点三:技术赋能应成为治理工具,而非推责借口
12306将管理责任推给“乘客劝导”的逻辑,本质是技术治理的懒政。当前高铁已具备人脸识别、行为监测等智能技术,完全可通过车厢摄像头实时识别不文明行为,并自动推送警示信息至乘务员终端。日本新干线自2020年起推行的“静音车厢”系统,便通过传感器监测噪音分贝,超标时自动触发广播提醒,使车厢喧哗率下降67%。反观国内,某铁路局曾试点“乘客评分系统”,将不文明行为与个人征信挂钩,但因担心“投诉量激增影响考核”而搁置。这种“怕麻烦”的心态,暴露出治理体系对技术工具的被动应对。
反论点驳斥:个人自由是否应无限扩张?
有观点认为,高铁车厢属于“短暂公共空间”,应包容个体行为差异。但这种逻辑混淆了“自由”与“无序”的边界。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的“拟剧论”指出,公共空间行为本质是社会表演,需遵循“前台/后台”规则——将私人领域的“后台行为”(如抠脚)搬到公共空间的“前台”,必然破坏社会互动的基本礼仪。更关键的是,当这种行为伴随卫生风险(如脚部真菌传播)时,便从道德问题升级为公共安全问题。据医学研究,高铁小桌板表面细菌菌落数可达每平方厘米500CFU,远超餐饮行业标准,其中23%的细菌具有致病性。
破解这一困局,需构建“规则-技术-文化”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立法层面,应修订《铁路旅客运输规程》,明确禁止脚踩桌板、高声喧哗等行为,并设定阶梯式处罚标准(如首次警告、二次限乘);技术层面,推广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不文明行为实时识别与干预;文化层面,将高铁文明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并通过车厢广播循环播放文明提示。唯有如此,才能让“抠脚大妈”们明白:公共空间不是自家的炕头,每个人的“小自由”都应以不侵犯他人权益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