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万牛郎织女雕塑调查2年仍无结论
河南鲁山县耗资715万元的牛郎织女雕塑自2023年8月引发舆论风暴以来,调查已持续近两年却仍未公布结论。这场“雕塑疑云”不仅暴露出基层公共决策的失范,更折射出地方政府在应对公共事件时的治理能力缺陷,其背后是程序正义缺失、权力监督失效与公信力损耗的恶性循环。
程序失范:从“未批先建”到“调查烂尾”的治理溃败
雕塑项目的合法性从立项之初便饱受质疑。根据公开招标信息,项目预算719万元,中标金额715.2万元,但网友早在2023年6月23日便拍到基座施工照片,较中标日期提前13天,涉嫌“未批先建”。鲁山县城管局事后承认“未按程序提交施工许可和规划审批”,却以“以为是地标建筑”推诿监管责任。这种“先斩后奏”的决策模式,本质是权力凌驾于程序之上的治理惯性——2020年鲁山县刚退出贫困县序列,便急于通过“文化地标”塑造政绩,却无视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而联合调查组近两年的“无结论”状态,进一步印证了程序正义的溃败:若工程造价、招标流程等核心问题真如公众所疑存在贪腐,拖延调查实则是为利益链争取转移资产、串供销毁证据的时间;若确属程序瑕疵,长期沉默则放任公众对“官官相护”的合理怀疑持续发酵。
监督失效:从“免职处分”到“保密调查”的权力遮蔽
事件初期,鲁山县曾以“快速问责”平息舆论:住建局局长被免职,工作人员因辱骂记者受处分。但这种“丢车保帅”式的处理,恰暴露监督体系的形骸化。中标企业睿泽艺术(深圳)有限公司自2018年起在平顶山市中标5个雕塑项目,总金额1482万元,其与地方政府是否存在利益输送?鲁山县热线办“仍在调查”的回复,与平顶山市纪检部门“涉及保密”的搪塞,形成权力遮蔽的闭环。对比2024年江苏某地“天价雕塑”调查,当地纪委监委在3个月内查清项目决策、资金流向并追责12人,鲁山案例的拖延显然非能力不足,而是动力缺失——当调查结果可能牵出更大范围的腐败网络时,“保密”便成为保护伞,而“仍在调查”则成为消耗公众耐心的战术。
公信损耗:从“又丑又贵”到“信任赤字”的社会代价
公众对雕塑的批评,本质是对公共资源分配正义的追问。715万元足以修建10所乡村小学或改善20个社区医疗站,却用于建造一座被网友评为“形似鸽子搭桥”的争议雕塑,暴露出基层政府对民生需求的错位感知。而调查的长期悬置,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错位:当市民反复追问却只得到“正在调查”的模板化回复,当媒体采访遭遇“6个不知道”的官僚敷衍,当自媒体博主因评论事件遭威胁邮件,政府的公信力便在“不作为”与“乱作为”的双重冲击下崩塌。这种信任赤字的社会代价远超雕塑本身——它让公众对其他公共政策的合理性产生连带怀疑,甚至催生“不闹不解决”的治理困境。
破局之道:以透明重建程序,以问责重塑信任
破解鲁山雕塑困局,需从制度层面重构公共决策的透明机制。首先,建立重大项目决策的“双公示”制度,在立项阶段即公开预算、招标、设计等全流程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其次,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争议项目进行独立调查,切断地方利益链对调查结果的干预;最后,将调查进度与问责时效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对拖延调查的部门负责人启动政务问责。唯有以透明倒逼程序合规,以问责强化权力约束,才能避免“天价雕塑”成为侵蚀政府公信力的慢性毒药。
鲁山雕塑的“烂尾调查”,是一面照见基层治理顽疾的镜子。它警示我们:当公共决策脱离程序正义的轨道,当权力监督沦为形式主义的表演,当政府回应丧失最基本的时效性,任何“文化地标”都将成为撕裂社会信任的裂痕。重建公信力的起点,或许就从给这座雕塑一个明确的调查结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