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1人热射病进ICU
苏州某企业近日组织的湿地公园健步走团建活动中,五名员工集体中暑、一人确诊热射病进ICU的极端案例,撕开了高温天气下职场健康管理的制度裂缝。当30℃气温与60%湿度叠加形成“隐形杀手”,这起看似偶然的意外,实则是企业安全责任缺位、劳动者健康意识薄弱、公共应急体系滞后三重困境的集中爆发。
企业安全责任的“温度盲区”暴露无遗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下负有“预防、监测、干预”三重法定职责。但涉事企业选择正午时段开展户外高强度活动,未配备便携式体温监测设备,也未储备冰袋、电解质饮料等急救物资,暴露出安全预案的“形式化”痼疾。对比台州恩泽医院2025年6月收治的案例,建筑工人因未佩戴反光背心、未设置工间休息区导致热射病,与本次团建事故形成互文——两者均折射出企业对高温风险的认知仍停留在“极端天气才需警惕”的误区。事实上,当湿度超过60%时,30℃环境下的体感温度已逼近35℃危险阈值,企业安全评估模型必须将湿度、活动强度、个体差异纳入动态监测体系。
劳动者健康素养的“认知断层”亟待填补
五名中暑员工中,仅一人主动报告身体不适,其余四人选择“硬撑”直至倒地,这种集体沉默暴露出职场健康文化的深层危机。调查显示,68%的劳动者在出现头晕、乏力等中暑前兆时会选择“忍一忍”,主要顾虑包括“不想影响团队氛围”“担心被贴上‘体弱’标签”。这种扭曲的职场文化,与企业管理层将“坚持”等同于“敬业”的错误导向密不可分。更值得警惕的是,73%的受访者无法准确区分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者的症状差异,导致延误自救时机。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24年7月接诊的三名工友,正是因将意识错乱误认为“中暑正常反应”,错过黄金救援期。这警示我们:普及“热射病三联征”(高热、无汗、意识障碍)识别技能,应纳入企业年度安全培训必修课。
公共应急体系的“最后一公里”梗阻待解
尽管我国《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条例》明确要求“35℃以上高温时段禁止户外作业”,但对非生产性活动(如团建、培训)的监管仍存在盲区。本次事故中,活动负责人虽在10分钟内拨打120,但因未掌握“15分钟黄金降温”原则,仅进行简单阴凉处转移,导致患者核心体温持续攀升。反观博兴县人民医院2025年7月成功救治的18岁热射病患者,得益于现场人员迅速实施冰盐水灌肠、冷盐水静脉输注等医疗级降温措施,患者体温在1小时内从42℃降至37℃。这暴露出公共应急教育存在结构性缺陷:普通民众对“热射病急救五步法”(脱离环境、冷水降温、冰袋敷大动脉、保持气道通畅、及时送医)的知晓率不足30%,而企业安全员持证率仅12%。
破局之道在于构建“预防-监测-干预-康复”全链条防控体系:企业需建立“湿度-温度-活动强度”三维风险评估模型,为户外活动配备智能手环等实时监测设备;政府应将非生产性高温活动纳入安全监管范畴,强制要求企业购买高温意外险;医疗机构需与社区联动,通过“急救地摊”等形式普及热射病急救技能。当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小平感叹“每年7月都是热射病‘考试月’”时,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对高温风险的漠视,本质上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唯有将“生命至上”理念嵌入每个组织的安全基因,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