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诈勒索杀人 缅北白家为何如此猖獗暴露出跨国犯罪治理的深层困境
2025年7月,随着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对缅北白家犯罪集团白所成等21人提起公诉,这起涉及诈骗、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敲诈勒索等十多项罪名,涉案金额超数百亿元、致我国公民6人死亡的特大跨国犯罪案件,再次将公众目光聚焦于缅北电诈黑幕。白家犯罪集团何以在缅北肆无忌惮地实施敲诈勒索、杀人等暴行?其背后是政治庇护、武装支撑与利益共生的复杂犯罪生态链。
白家犯罪集团的猖獗,首先源于其“政军一体”的权力结构。白所成作为果敢自治区前主席,卸任后仍通过委任家族成员把持当地要害部门,其子白应能、白应苍分别担任重要职务,掌控警察营、民兵队等武装力量。这种“家族式统治”使白家在政界、军界、警界形成绝对控制权,甚至能通过微信直接下令杀人。当权力失去监督,法律沦为工具,犯罪集团便得以将公权力异化为私人暴力机器,为敲诈勒索、非法拘禁、故意杀人等暴行提供“合法化”外衣。
武装力量是白家犯罪集团的另一大“护城河”。警方查明,白家直接掌握约2000人武装,其中白应苍控制的民兵力量超1500人。这些武装不仅为电诈园区提供“安全保障”,更直接参与犯罪活动:对试图逃跑的电诈人员实施暴力惩戒,对业绩不达标的团队组长进行体罚,甚至为金主提供“杀人灭口”服务。当犯罪与武装深度绑定,暴力便成为维持犯罪产业链的核心工具。例如,电诈园区对技术骨干的惩戒手段包括关铁笼、断水断粮,对底层人员则动辄体罚、转卖,这种系统化的暴力控制,本质是武装力量对人性尊严的彻底践踏。
利益共生机制则是白家犯罪集团得以扩张的关键。白家通过“果敢娱乐管理委员会”颁发“推广证”,向电诈园区收取“保护费”,形成“权力庇护、利益绑定、风险共担”的共生模式。金主依赖白家的武装保护和政治影响力,白家则通过金主的资金支持壮大势力,双方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犯罪成本,更将犯罪风险分散至整个产业链,使得单个园区的暴行难以被追责。例如,潘某电诈团伙在一年多内实施5700多宗诈骗案件,涉案金额超8.4亿元,其背后正是白家提供的“安全庇护”与“资源支持”。
然而,白家犯罪集团的猖獗,也暴露出跨国犯罪治理的深层困境。一方面,缅北地区长期存在“法外之地”的治理真空,地方武装与犯罪集团勾结,使得国际执法合作面临重重障碍;另一方面,国内对身份信息保护、市场监管的漏洞,也为犯罪集团提供了可乘之机。例如,曾先生因身份证遗失被冒名注册公司,导致失业补贴申领受阻,这一案例折射出公民信息泄露的普遍性与监管失责的严重性。当国内治理漏洞与跨国犯罪网络形成“共振”,犯罪集团的生存空间便被进一步放大。
白家犯罪集团的覆灭,是中国警方“除恶务尽”的坚定决心的体现。从2023年公安部部署打击缅北涉我犯罪专项工作,到2024年白所成、白应苍被移交我方,再到2025年36名重要犯罪嫌疑人归案,这场跨国执法行动不仅摧毁了白家的犯罪帝国,更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无论犯罪分子逃至何处,无论其背后势力多么庞大,中国警方都将追到底、查到底、惩到底。
白家犯罪集团的案例警示我们,打击跨国犯罪需要“标本兼治”。既要通过国际执法合作摧毁犯罪网络,也要从国内治理入手,堵住身份信息泄露、市场监管失责等漏洞;既要严惩犯罪分子,也要推动缅北地区治理改革,消除“法外之地”的生存土壤。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斩断跨国犯罪的黑色产业链,让“缅北淘金梦”的谎言不再蛊惑人心,让每一个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