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有骑手一天赚1000多元
2025年7月的外卖市场因“补贴大战”陷入狂欢:美团、淘宝闪购、京东三大平台竞相推出“满18减18”“0元喝奶茶”等大额优惠,直接催生单日超2亿单的行业纪录。在这场“消费者薅羊毛、骑手赚快钱、平台抢市场”的盛宴中,骑手日赚千元的现象成为舆论焦点,但其背后暴露的劳动权益困境与行业生态隐忧,更值得深度审视。
分论点一:算法驱动下的“收入幻觉”与系统性风险
表面看,骑手日赚千元是“多劳多得”的体现。7月5日,郑州骑手王先生跑107单收入1023元,单均配送费从4元飙升至9.5元,美团骑手严先生更创下单日127单、收入1700元的纪录。然而,这种“暴利”本质是平台通过补贴制造的短期收入幻觉。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高频骑手月均收入为6650-9344元,而7月周末骑手日收入增长111%、超40万众包骑手日入超500元的数据,恰说明当前收入远超常态。更关键的是,补贴依赖导致收入不可持续——当平台缩减补贴,骑手单均收入将回落至5-7元区间,且订单密度下降会进一步稀释收入。这种“脉冲式”增收模式,本质是平台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劳动者。
分论点二:效率优先逻辑下的“时间压榨”与安全危机
为承接激增订单,骑手被迫延长工作时间。7月5日,郑州气温达40℃,骑手孙先生连续工作14小时,严先生则宣称“要跑通宵”。美团披露,7月5日夜间2小时内新增2000万单,骑手需在非高峰时段持续接单。这种“时间压榨”直接威胁安全:2024年《外卖骑手职业安全报告》显示,68%的骑手曾因赶时间发生交通事故,而当前高强度配送模式无疑加剧了风险。更讽刺的是,平台虽推出“防疲劳机制”,但在补贴刺激下,骑手主动突破限制——当单均收入翻倍时,系统弹出的“建议休息”提醒沦为摆设。
反论点:骑手“自愿选择”是否掩盖平台责任?
部分观点认为,骑手作为理性经济人,选择高强度工作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这一逻辑忽视了平台算法的支配性。美团、京东通过“热力图”“顺路单”等技术手段,将骑手行为高度数据化,使其陷入“不接单则收入下降,接单则过度劳累”的囚徒困境。更关键的是,平台将补贴与配送时效强绑定:7月12日,某奶茶店因订单暴增导致出餐延迟,骑手需排队40分钟取餐,但系统仍按“正常时效”计算考核,超时即扣款。这种“效率至上”的规则设计,本质是将运营成本转嫁给劳动者。
驳论:技术赋能能否破解“困局”?
京东外卖曾以“为全职骑手缴五险一金”树立标杆,但其模式难以复制。截至2025年6月,京东外卖全职骑手仅12万人,而美团有745万骑手、饿了么超400万骑手。对众包骑手而言,社保覆盖率不足30%,且平台通过“众包协议”规避劳动关系,使骑手难以主张权益。技术层面,美团虽试点“弹性时间预估”,但仅覆盖30%订单;饿了么的“算法协商”机制,也因商家出餐时间不可控而效果有限。当即时零售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突破2万亿元时,技术优化若不伴随制度变革,终将沦为资本增效的工具。
前瞻性建议:从“流量争夺”到“生态共建”的转型
破解骑手权益困境,需构建“平台-政府-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其一,立法层面,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条例》落地,强制平台为骑手缴纳工伤保险,并建立“接单时长-收入补偿”联动机制;其二,技术层面,要求平台开放算法逻辑,允许骑手参与配送规则制定,例如通过“骑手代表大会”审议时效标准;其三,行业层面,建立骑手职业发展通道,美团“骑手成长计划”已证明,将优秀骑手晋升为站长、培训师,可降低30%的人员流失率。
当骑手严先生在7月12日凌晨3点送完最后一单时,他的手机屏幕亮起“今日收入1728元”的提示。这串数字背后,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在算法洪流中的挣扎,也是整个行业在效率与公平间的失衡。外卖大战的终极目标不应是“烧钱换规模”,而应通过制度创新让每一单配送都承载尊严——毕竟,城市的温度,终将由那些穿梭在街巷的骑手们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