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坠机事故调查报告引多方不满
印度航空事故调查局7月12日发布的“6·12空难”初步调查报告,将274条生命的消逝简化为“燃油开关被切断”的技术描述,却未能回应公众对真相的追问。这份报告不仅暴露了航空事故调查的机制性缺陷,更折射出印度社会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的深层矛盾。
分论点一:技术细节与责任推诿的矛盾撕裂调查公信力
报告的核心结论是“两台发动机燃油开关在1秒内先后被切断”,但刻意回避了关键事实:波音787燃油开关设计有防误触机制,需“拉出套筒+越过卡扣”两步操作,且位于飞行员座椅中央的护栏保护区内。美国航空安全专家安东尼·布里克豪斯指出,这种设计使“意外触碰”几乎不可能发生。更蹊跷的是,报告未明确机长苏米特·萨巴瓦尔(15000小时飞行经验)与副驾驶克莱夫·昆德尔(3403小时飞行经验)中谁在操作开关,仅以“一名飞行员质问、另一名否认”的模糊表述掩盖责任主体。这种技术细节与责任归属的割裂,恰如印度社会学家阿马蒂亚·森所言:“当专业术语成为遮羞布,真相便在术语的迷雾中消散。”
分论点二:家属质疑与官方回应的对抗揭示治理困境
遇难者家属的愤怒直指调查报告的核心漏洞:若开关被切断是“意外”,为何黑匣子录音显示飞行员在坠机前30秒仍在争论责任归属?若属“故意”,又如何解释两名飞行员均无自杀或蓄意犯罪记录?家属代表西迪基的控诉一针见血:“报告用‘技术故障’的幌子,将责任抛给无法自辩的死者。”这种质疑并非无端猜测——2023年印度科钦机场跑道入侵事故中,调查机构曾将责任归咎于“鸟类活动”,后被证实是塔台指挥失误。当公共灾难的调查沦为“甩锅游戏”,政府公信力必然在反复透支中崩塌。
反论点:跨国协作调查能否破解技术黑箱?
此次调查中,美国联邦航空局、波音公司及英国航空事故调查局均派员参与,但多国协作反而加剧了信息壁垒。波音团队在分析黑匣子数据时,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公开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源代码;印度调查局则以“国际惯例”为由,未对燃油开关的电子控制单元(ECU)进行深度解码。这种技术黑箱化,使得“开关被切断”的结论缺乏硬件层面的证据链支撑。对比2018年狮航737MAX空难,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通过解析飞控系统代码,最终锁定MCAS系统缺陷,印度调查的透明度显然存在差距。
驳论:从“人为失误”到“系统失效”的认知升级迫在眉睫
印度飞行员协会的批评揭示了更深层的问题:当调查机构将复杂事故简化为“个体操作失误”,实则是逃避对系统安全漏洞的审查。波音787的燃油开关设计虽具防误触功能,但其人机交互界面(HMI)是否存在误导?例如,开关位置是否与常用操作按钮过于接近?在起飞爬升阶段,飞行员是否因注意力分散导致操作变形?2019年埃塞俄比亚航空737MAX空难中,NTSB的调查显示,飞行员在应对MCAS系统故障时,因操作手册未明确说明“手动 trim 优先于电动 trim”,导致人机对抗最终失控。印度调查若止步于“开关被切断”,无异于将274条生命的代价,归结为两个按钮的偶然触碰。
从“燃油开关”的技术争议到“责任归属”的社会撕裂,这起空难调查报告的争议,本质是公共安全治理中“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失衡。当调查机构沉迷于专业术语的堆砌,却忽视了对生命尊严的敬畏;当跨国协作沦为技术壁垒的博弈,却放弃了对真相的共同追求,274个家庭的悲鸣便成了制度性冷漠的注脚。唯有将调查重心从“谁按了按钮”转向“为何系统允许按钮被按”,从“追究个体责任”升级为“重构安全生态”,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在技术进步的狂飙中重复上演。毕竟,航空安全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不会坠毁的飞机,而是构建一个即使坠毁也能守护生命尊严的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