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不识字被扣9000话费 电信回应
重庆72岁独居老人因不识字误点手机弹窗,3个月内被扣9000元话费——当“数字鸿沟”化作吞噬养老钱的黑洞,这场荒诞剧撕开了适老化服务缺失、消费陷阱隐蔽、监管滞后三重社会治理困境。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技术进步不应成为老年群体的“生存围剿”,而应成为托起“银发尊严”的阶梯。
分论点一:适老化服务缺位是“天价话费”的直接推手
运营商“一键订购”“自动续费”等设计,本质是利用老年群体认知短板进行“技术剥削”。某运营商APP中,流量套餐订购按钮采用高饱和度红色,面积是取消按钮的3倍;弹窗广告默认勾选“连续包月”,取消选项需滑动5屏才能找到。这种“诱导式交互设计”对不识字老人构成“数字陷阱”——2024年工信部抽查显示,62%的运营商APP未提供“大字版”“语音播报”功能,83%的套餐变更流程未设置“二次确认”环节。对比日本NTT Docomo的“银发模式”:所有操作需指纹+语音双重确认,套餐变更后24小时内可免费取消,我国适老化改造的滞后性暴露无遗。
分论点二:消费陷阱隐蔽化加剧老年群体权益侵害
“天价话费”背后是“流量偷跑”“增值服务暗扣”等灰色产业链的野蛮生长。某第三方机构测试显示,部分手机在息屏状态下,后台应用每小时消耗流量达50MB,按运营商资费标准,相当于每月“偷跑”30元话费;更有甚者,通过“短信陷阱”自动订阅服务——老人收到“您已中奖”的虚假短信,点击链接后即被开通每月29元的“心灵鸡汤”订阅。2024年全国消协数据表明,老年群体在通讯消费领域的投诉量同比增长47%,其中“不知情订购”占比达68%。当技术成为“作案工具”,老年人的“数字无知”便成了不法分子的“提款机”。
分论点三:监管滞后放任市场野蛮生长
现行《电信条例》对“诱导消费”“自动续费”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某运营商因“默认勾选增值服务”被罚20万元,但其通过该手段非法获利超2000万元;工信部2024年通报的15起“适老化改造不力”案例中,仅3家被责令整改,无一家受到经济处罚。监管的“软约束”与市场的“硬逐利”形成鲜明对比。反观欧盟《数字服务法》,要求平台对“暗黑模式”设计承担连带责任,违规者最高可处全球年营收6%的罚款——我国亟需建立“技术中立+责任追溯”的监管框架,让运营商为“数字陷阱”付出代价。
反论与驳论:是否应完全禁止自动续费等便捷功能?
部分观点认为,为保护老年人,应全面取消“自动续费”“一键订购”等功能。但这种“因噎废食”的思路忽视了技术进步的积极价值。关键在于建立“双向保护机制”:对老年用户,默认关闭所有非必要自动服务,开通需人脸识别+子女授权;对普通用户,保留便捷功能但强化“取消指引”——如浙江移动推出的“一键退订”服务,用户发送短信“0000”即可查询并取消所有增值业务,该功能上线后,老年群体投诉量下降72%。技术中性与否,取决于制度设计是否以人为本。
从“天价话费”到“数字围剿”,这场荒诞剧的本质是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失衡。当我们在讨论“如何保护不识字老人”时,更应追问:如何让技术发展不再成为老年群体的“生存障碍”?答案或许藏在三重变革中——运营商需将“适老化”从口号变为刚需,监管者需将“软约束”升级为“硬法规”,社会需构建“子女-社区-企业”的帮扶网络。唯有让技术有温度、监管有力度、社会有热度,才能避免“数字鸿沟”演变为“银发深渊”,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智能时代体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