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口石墩装护栏被指多此一举
近日,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在校门口11个石墩两侧加装钢管护栏,被网友戏称为“装甲石墩”,质疑声与支持声交织的舆论场,折射出公共安全治理中“风险预判”与“成本效益”的深层博弈。这场看似微小的设施改造,实则是校园安全治理能力的一次现实检验。
立论点:石墩加装护栏的争议本质,是公共安全治理中“预防性投入”与“结果导向思维”的碰撞,其核心在于如何平衡安全冗余与资源效率。
分论点一:校方决策基于风险前置,符合公共安全治理逻辑
校方明确回应,加装护栏是为防范校门口货车流量大、学生上下学集中时段可能发生的车辆撞击风险。这种“未雨绸缪”的思维,在公共安全领域具有合理性。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校园周边交通事故中,32%发生在车辆转弯或视线盲区,而石墩作为物理隔离设施,其抗冲击能力直接关系到事故严重程度。该校原石墩虽重,但单点固定方式存在被车辆顶推位移的风险,加装横向钢管后,可形成“三角稳定结构”,将抗撞击力提升至少40%。此外,校方决策经保卫部门提案、党委会审议,体现程序正当性,而非个别领导的“拍脑袋”工程。
分论点二:公众质疑源于“结果导向”惯性,忽视安全治理的隐性价值
网友“多此一举”的质疑,本质是将安全投入与“已发生事故”简单挂钩。但公共安全治理的本质是“降低风险概率”,而非“弥补事故损失”。以该校为例,其在校生超1万人,上下学时段校门口人流量峰值达每分钟200人次,若发生车辆冲撞事故,可能造成群死群伤。而加装护栏的成本(据网络平台石墩售价估算,11个石墩加装护栏总费用约2万元)与潜在生命损失相比,显然具有极高性价比。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投入,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正如消防设施、地震预警系统的存在,其价值不在于“被使用”,而在于“消除风险”。
反论点:过度安全设计可能滋生“形式主义”,需警惕资源错配
部分网友担忧“装甲石墩”会演变为“安全表演”,此类顾虑并非毫无依据。现实中,个别学校为应对检查,在非必要区域设置冗余设施,如在教学楼内安装防撞护栏,既影响美观又降低空间利用率。但该校案例与之有本质区别:其一,校门口是交通事故高发区,风险客观存在;其二,护栏设计兼顾功能性与实用性,未阻碍行人通行;其三,决策过程透明,经多部门论证。因此,不能因个别负面案例否定所有预防性投入,而应通过制度规范避免“一刀切”的形式主义。
驳论:安全治理需“适度冗余”,而非“绝对精简”
反对者可能提出:“若按此逻辑,是否需给每个石墩加装防弹玻璃?”这种质疑混淆了“必要冗余”与“过度防护”的界限。安全设计的核心是“风险匹配”——根据场景危险性配置资源。该校门口货车流量大、学生密集,属于高风险区域,加装护栏是合理冗余;而普通小区门口人流量小、车速低,则无需类似设施。此外,安全投入需动态调整:若未来校门口交通环境改善(如修建立交桥、设置专用通道),护栏可逐步拆除或改造,避免资源固化。
前瞻性建议:构建“风险-成本-效用”评估模型,提升安全治理精细化水平
为避免类似争议,公共安全决策需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其一,引入“风险矩阵”工具,量化事故概率与后果严重性,确定设施配置标准;其二,推行“成本效益分析”,计算安全投入与潜在损失的比值,优先保障高性价比项目;其三,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听证会、网络问卷等方式收集意见,增强决策透明度。例如,该校可在护栏安装前公示风险评估报告,说明“为何选择钢管而非其他材料”“成本构成如何”,用数据化解质疑。
从“装甲石墩”的争议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设施改造的讨论,更是公共安全治理理念的升级契机。当社会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从“结果导向”转向“风险导向”,方能在安全与发展之间找到最优解。毕竟,真正的安全,不是事故发生后的补救,而是让风险从未有发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