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父回应把孩子塞后备箱:不会道歉
生父回应把孩子塞后备箱:不会道歉热
2025年7月,广东9岁男童澄澄在2023年暑假被生父塞进汽车后备箱数小时的旧案重掀舆论波澜。生父刘先生以“孩子自愿”“仅高速路段一两个小时”为由拒绝道歉,甚至强调“每年花5万送私立学校”以证父爱,而生母汪女士提供的证据显示,孩子长期遭受精神虐待、被迫辍学,抚养权变更后仍遭证件扣押。这场“父爱辩解”与“儿童权益保卫战”的碰撞,暴露出家庭伦理、法律规制与社会治理的多重困境。
分论点一:儿童“自愿”不能成为免责盾牌,危险驾驶与监护失职的双重违法性不容忽视
刘先生反复强调“孩子自愿”,却回避了核心法律问题: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后备箱严禁载人,此举已构成危险驾驶;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监护人不得“放任、唆使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即便孩子因年龄小未意识到危险,监护人仍需承担强制保护义务。数据显示,车辆碰撞时后备箱乘员死亡率超前排3倍,2024年泰国“后备箱绑架案”中受害者正是因空间封闭无法逃生。刘先生的“自愿论”,本质是将监护责任转嫁为儿童自我负责,是对法律精神的公然挑衅。
分论点二:经济投入≠合格父爱,精神虐待的隐蔽伤害远超物理风险
刘先生以“5万私立学校学费”自证“对孩子非常好”,却对汪女士指控的长期精神虐待避而不谈。法院一审判决书明确指出,孩子因被逼辱骂生母、遭受语言恐吓、扣押证件导致辍学,已出现应激性创伤后障碍。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强调,儿童有权免受“一切形式暴力、虐待和忽视”,精神虐待的危害不亚于肢体暴力。刘先生的“物质父爱”逻辑,折射出部分家长将儿童视为私有财产的落后观念——只要满足物质需求,即可忽视情感需求与人格尊严。这种“父权本位”思维,正是家庭暴力屡禁不止的深层根源。
反论点驳斥:车辆设计“无隔挡”能否成为安全辩护理由?
刘先生声称“越野车后备箱与前排无隔挡、空气流通”,试图以此证明孩子未受闷热之苦。然而,交通部门实验表明,即便无物理隔挡,后备箱在高速行驶时仍存在气压差,易导致缺氧;且车辆急刹时,后备箱乘员会因惯性撞击车体,造成严重伤害。2023年杭州某案例中,一名儿童因短暂乘坐后备箱导致颈椎错位,法院最终认定监护人构成“疏忽大意过失”。刘先生的“空气流通论”,实为对物理风险的刻意淡化。
论点延伸:从个案到制度,儿童权益保护需构建“预防-干预-追责”闭环
此案暴露出三大治理漏洞:其一,抚养权变更后,原监护人拒不交接证件导致儿童辍学,反映《民法典》执行监督机制缺失;其二,精神虐待取证难,汪女士需通过32段录音、18段视频才能证明伤害,凸显《反家庭暴力法》中“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门槛过高;其三,社会支持体系断层,居委会、妇联调解无效,暴露基层儿童保护机构专业能力不足。借鉴德国“儿童权益代表人”制度,我国可探索为涉案儿童指定独立法律代理人,同时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公安、教育、民政部门对高风险家庭的动态监测。
刘先生的“不道歉”,不仅是对个体儿童的伤害,更是对社会文明底线的挑衅。当“父爱”沦为免责借口,当“自愿”成为伤害遮羞布,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个案的司法严惩,更需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质联动——通过强制亲职教育剥离不合格父母的监护权,通过公益诉讼追究监护失职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国家监护”的兜底保障中,免于恐惧,拥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