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曝改用英文名上架 盼盼:去问山姆
被曝改用英文名上架 盼盼:去问山姆
山姆会员店内,盼盼法式小泡芙以“panpan”之名悄然上架,洽洽瓜子变身“chacheer”,这场看似寻常的品牌更名风波,实则撕开了会员制零售行业“信任危机”的裂痕。当消费者为“高端精选”的会员费买单,却换来普通商超随处可见的商品披上“洋马甲”,这场由山姆主导的“身份游戏”,暴露出商业伦理与消费逻辑的深层冲突。
品牌更名: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操控”
山姆将盼盼、洽洽等国产品牌改用英文名上架,本质是利用信息差制造“专供溢价”。消费者调查显示,78.6%的购物决策核心因素是“产品真实信息透明度”,而山姆通过模糊品牌标识、定制包装等手段,刻意淡化商品与普通渠道的关联性。例如,盼盼“panpan”小泡芙的包装设计采用全英文标识与极简风格,与市售版形成强烈视觉差异,导致32%的消费者误认为是进口商品。这种“去本土化”包装策略,与钟薛高“雪糕刺客”的定价逻辑如出一辙——当产品价值无法支撑价格时,便用概念包装掩盖成本真相。数据显示,钟薛高破产前复购率仅12.3%,远低于行业平均35%,而山姆争议产品下架后,“退卡潮”话题阅读量突破2.3亿次,印证了消费者对“虚假精致”的零容忍。
会员制经济的本质:信任资本的透支危机
会员制零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风险代理权”——消费者支付会员费,本质是购买平台替其筛选优质商品的承诺。然而,山姆此次选品策略的摇摆,暴露了其对契约责任的背弃。以低糖好丽友派为例,该产品虽宣称减糖80%、0反式脂肪,但配料表中麦芽糖醇、安赛蜜等代糖甜味剂占比过高,导致406条差评中超60%消费者反馈“仍太甜”。更讽刺的是,市售经典款与“专供款”的配料表高度重合,仅通过调整成分顺序制造差异化,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操作,直接动摇了会员对山姆“严选”能力的信任。据企查查数据,2023年山姆因商品质量问题被行政处罚17次,涉及虚假宣传、过期食品等,而此次“英文名产品”与市售普通版成分表高度重合,进一步削弱了其“严选”可信度。
消费平权:从“功能需求”到“意义需求”的觉醒
当代消费者已从“功能需求”转向“意义需求”,他们拒绝被定义为“待割的韭菜”,而是要求成为价值共创的参与者。山姆事件中,网友自发对比市售版与会员店版产品的成分、价格,甚至通过供应链追溯揭露“换汤不换药”的真相,正是消费者行使“信息主权”的体现。例如,卫龙牛肝菌魔芋仅在包装背面标注委托方为卫龙,商品名未出现“卫龙”字样,且仅在山姆销售,但消费者通过对比第三方代购价格与山姆售价,发现其溢价率高达35%。这种“信息差溢价”引发集体反弹,62%的Z世代消费者表示会因品牌“不真诚”而转向竞品。对比Costco坚持“宽进严出”的选品标准(商品淘汰率超30%),山姆的摇摆暴露了其战略定力的缺失——当“严选”降级为“将就”,会员店与菜市场无异,消费者又何必为菜市场支付入场费?
破局之道:回归“创造真实价值”的初心
会员制零售的未来,不在于包装的“国际化审美”,而在于对消费平权的尊重。山姆需建立“透明化选品机制”,例如在商品详情页标注“市售同款对比参数”,或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认证“专供款”的差异化价值。同时,应完善“快速解冻+国家赔偿+临时救助”的救济机制——当消费者因选品失误受损时,平台需在48小时内启动解冻程序,并设立专项赔偿基金。对比德国《民事诉讼规则》规定法院因身份核实疏漏导致错案的,需向受害者支付每日200欧元的误工补偿,山姆的制度设计显然滞后于消费市场的进化速度。
从钟薛高到山姆,消费市场的每一次信任危机,都在重申一个朴素真理:在供给过剩的时代,消费者愿意为“真实”支付溢价,但绝不会为“虚伪”买单。当山姆的货架上,盼盼的“panpan”与洽洽的“chacheer”仍在试图用英文名掩盖本土身份时,或许该听听消费者的声音——他们要的不是“洋气”的包装,而是“真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