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3500招太平间门卫:24小时在岗
山西长治市长子县殡葬服务中心以月薪3500元招聘太平间门卫,要求30岁以下且需通过笔试、24小时在岗,这一看似荒诞的招聘信息,实则撕开了基层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裂缝。当“稳定收入”与“非理性筛选”形成悖论,这场招聘争议暴露的不仅是某个岗位的供需失衡,更是社会资源分配、职业价值认知与就业政策导向的深层冲突。
立论点:基层岗位的“过度筛选”本质是就业市场供需错位与资源错配的产物,其背后是用人单位对“低成本高效率”的畸形追求与社会对特殊职业的认知偏见。
从岗位需求端看,24小时在岗的太平间门卫职责涵盖人员登记、车辆引导、秩序维护等基础工作,其核心要求应是责任心与应急处理能力。然而,长子县殡葬服务中心将年龄限制在30岁以下并增设笔试环节,实则陷入“年龄歧视”与“形式主义考核”的双重误区。对比韶关市殡仪馆保安服务细则,其明确要求保安队伍需具备“治安防范”“突发事件处置”等专业能力,并通过8小时轮班制保障工作质量;而长子县岗位虽要求24小时在岗,却仅提供3300元基本工资与200元年度绩效,薪资水平与工作强度严重失衡。这种“低薪高要求”模式,本质是用人单位试图以最低成本获取“年轻、易管理”的劳动力,却忽视了岗位实际需求与劳动者权益的平衡。
反论点认为“笔试环节可筛选专业素养”,但这一逻辑在基础岗位中难以成立。据第三方招聘机构数据,2024年全国安保类岗位笔试通过率不足15%,而太平间门卫所需的专业知识(如殡葬流程、应急处理)更依赖实践培训而非理论考试。长子县岗位笔试科目为“专业基础知识”,却未明确具体内容,这种模糊性进一步加剧了招聘的随意性。更值得警惕的是,当30岁以下年龄限制与笔试环节成为标配,大量35岁以上、经验丰富的求职者被排除在外,而年轻求职者因薪资过低望而却步,最终导致岗位空置与就业内卷的恶性循环。
从社会认知层面看,殡葬行业长期被贴上“晦气”“低人一等”的标签,导致其岗位吸引力持续低迷。全州县殡仪馆保安岗位月薪2500-3500元却长期缺人,长子县岗位虽薪资略高,但24小时在岗与笔试要求进一步抬高了入职门槛。这种“高门槛低回报”的矛盾,折射出社会对特殊职业的价值低估。当公务员、教师等“体面工作”竞争激烈时,基层岗位却因认知偏见陷入“招不到人”与“招不到合适人”的双重困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殡葬行业人才缺口达12万人,而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转行率却超过40%,这一数据直观反映了职业价值认知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破解这一困局需多管齐下。政策层面,应完善《就业促进法》中关于年龄歧视的界定,明确基础岗位招聘的合理条件范围,避免用人单位滥用自主权。例如,可参照德国《平等待遇法》,将年龄、性别等非岗位核心要求纳入反歧视审查范畴。企业层面,需建立科学的岗位评估体系,将工作强度、技能要求与薪资水平挂钩。以韶关市殡仪馆为例,其通过8小时轮班制与专业培训提升保安队伍稳定性,这种模式值得借鉴。社会层面,需加强职业价值宣传,通过媒体报道、公益广告等方式消除对殡葬行业的偏见。2023年广东某殡仪馆推出的“生命教育体验日”活动,吸引超500名市民参与,有效提升了行业社会认可度。
长子县殡仪馆的招聘争议,本质是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微观投射。当用人单位沉迷于“低成本筛选”,当社会认知困于“职业偏见”,基层岗位的供需失衡便难以避免。唯有通过政策规范、企业自律与社会认知革新,才能打破“高门槛低回报”的恶性循环,让每个岗位都能找到合适的人,让每位劳动者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