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雕塑核定结算造价为207万
河南平顶山鲁山县“牛郎织女雕塑”事件,从2023年8月引发舆论质疑到2025年7月最终通报,历经两年调查,最终核定结算造价仅207万元,较中标价715万元缩水70%,多人因围标串标、失职渎职获刑。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基层政府工程管理的系统性溃败,更折射出权力监督、财政纪律与公共审美之间的深层矛盾。
立论点:该事件本质是“权力任性”与“监管失能”共同催生的公共资源浪费,其治理需从决策透明化、财政刚性约束与公众参与机制三方面重构。
从决策程序看,鲁山县委、县政府在雕塑项目动议、决策、实施中存在“三重失范”:一是决策逻辑倒置,将“打造地标”置于民生需求之前。鲁山县作为曾深度贫困县,2020年才脱贫摘帽,却将715万元(相当于全县年度财政收入的0.2%)投入一座争议性雕塑,暴露出“形象工程优先”的畸形政绩观。二是决策过程封闭,缺乏公众参与。项目未通过人大预算审议、未公开设计方案论证、未征求文旅专家意见,仅凭少数领导意志拍板,导致“丑雕塑”与“高造价”并存。三是监管形同虚设,住建局主要负责人党某亮在项目未招标即开工、预算虚高3倍的情况下仍推进实施,分管副职李某甚至参与围标串标,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的闭环腐败。
财政纪律的溃败在此事件中尤为触目惊心。第三方核算显示,雕塑实际造价仅207万元,但中标价达715万元,虚高部分超500万元。这背后是围标串标的黑色产业链:睿泽艺术(深圳)有限公司通过控制多家关联企业投标,将工程“内定”后层层转包,最终以虚增材料费、人工费等方式套取财政资金。更讽刺的是,该公司法定代表人马某雯、实际控制人马某亮仅被判缓刑,而住建局分管副职李某虽被开除党籍公职,却因“配合调查”获缓刑三年,这种“罚企业轻于罚官员”的处罚逻辑,进一步削弱了财政纪律的威慑力。
反论点认为“雕塑造价受设计、材料等客观因素影响”,但这一辩护在鲁山案例中站不住脚。对比同类项目:湖南某县2024年建成的“梁祝文化雕塑”高18米,采用不锈钢烤漆工艺,造价仅120万元;陕西某市2023年建成的“黄河文化柱”高25米,含灯光系统,造价180万元。而鲁山雕塑高17米,采用普通玻璃钢材质,无特殊工艺,却报价715万元,其虚高程度远超合理范围。此外,媒体曝光的雕塑设计图显示,其造型与“牛郎织女”传说关联性弱,更像抽象艺术装置,进一步印证了项目决策的随意性。
破解此类乱象需构建“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其一,决策透明化。推行重大项目“三公开一论证”制度:公开预算编制、公开设计方案、公开招标流程,组织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市民代表进行可行性论证。其二,财政刚性约束。建立“项目造价数据库”,对同类工程设定最高限价;引入“财政绩效审计”,将项目后续运营效果(如游客量、文旅收入)纳入考核,防止“建而不用”。其三,公众参与机制。借鉴杭州“市民评审团”模式,在项目立项阶段随机抽取市民代表参与评审,其意见作为决策重要依据;开通“财政监督热线”,鼓励公众举报违规项目,对查实问题给予举报人奖励。
鲁山雕塑事件的警示在于:当权力失去监督、财政失去约束、审美失去共识,公共资源就会沦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从715万到207万的造价落差,不仅是数字的修正,更是对“权力任性”的当头棒喝。唯有将决策权置于阳光之下、将财政权关进制度笼子、将审美权交给人民群众,才能避免下一个“天价雕塑”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