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英自曝注射女性荷尔蒙
热
78岁演员罗家英自曝因前列腺癌复发接受“女性荷尔蒙”治疗,并坦言“最多剩八九年生命”,这一事件既揭示了前列腺癌作为“老年沉默杀手”的医学现实,也折射出高龄癌症患者对生存质量的理性选择,更引发公众对“抗癌治疗是否必须以痛苦为代价”的深层思考。
立论点:罗家英的“豁达抗癌”本质是医学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双重胜利——内分泌治疗延长生存期,患者对治疗副作用的主动拒绝,标志着癌症治疗从“延长生命”向“延长有质量生命”的范式转变。
从医学视角看,罗家英接受的“女性荷尔蒙治疗”实为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ADT)的通俗表述。前列腺癌具有激素依赖性,其生长依赖雄激素(睾酮)刺激,降低雄激素水平可抑制癌细胞扩散。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数据显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通过GnRH类似物(如亮丙瑞林)或抗雄激素药物(如比卡鲁胺)联合治疗,5年生存率可从30%提升至70%。罗家英采用的“药物去势”替代传统“手术去势”(切除睾丸),既避免了不可逆的身体损伤,又通过每月注射的便捷性提升了治疗依从性——这正是现代医学“精准治疗”与“人性化方案”的典型体现。
反论点或称“放弃化疗电疗是消极治疗”,但数据与个体选择揭示其合理性。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69.2%,但80岁以上高龄患者因基础疾病(如罗家英同时患有糖尿病)和身体耐受性差,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可能直接威胁生命。罗家英选择“用8年有质量生活替代可能延长但痛苦的生存期”,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提出的“老年癌症患者治疗决策应优先考虑功能状态而非单纯生存期”理念高度契合。其妻子汪明荃“病情发展慢,未来可能有新药”的表态,更体现对医学进步的信任——2025年全球已有12种前列腺癌靶向药物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其中3种针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新药已在中国获批。
驳论需直面“内分泌治疗副作用”的争议。罗家英自述“打针后虚弱、血糖升高、贫血”,这与ADT的常见副作用一致:雄激素抑制会导致肌肉量减少(约每月流失1%)、骨密度下降(3年内骨折风险增加40%),同时可能诱发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难度增加30%)。但现代医学已建立应对体系:联合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可降低骨折风险50%,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能减缓骨流失,而罗家英“每天散步运动”的自我管理,正是对抗肌肉萎缩的有效手段。更重要的是,这些副作用与化疗导致的脱发、呕吐、免疫力崩溃相比,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干扰显著更低——这正是他拒绝化疗的核心考量。
从社会文化层面看,罗家英的公开表态打破了癌症治疗的“痛苦叙事”。传统观念中,抗癌往往与“与死神搏斗”“忍受剧痛”等悲壮意象绑定,但罗家英“要享受余生,不需要恐惧死亡”的态度,传递出更积极的生命观:癌症不是“战斗”,而是“共处”;治疗目标不是“战胜疾病”,而是“维持尊严”。这种观念转变在老年群体中尤为重要——我国60岁以上前列腺癌患者中,仅35%接受规范治疗,部分因恐惧治疗副作用或认为“老年得癌无需积极干预”。罗家英的案例证明,即使高龄,通过科学治疗仍可获得有质量的生活,这或将提升老年癌症患者的治疗参与率。
当罗家英在电影节活动上神采奕奕地与粉丝互动时,他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现代抗癌的核心逻辑:医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延长生命的长度,而是拓展生命的宽度。从手术切除到靶向药物,从化疗电疗到内分泌治疗,癌症治疗的每一次进步,都在让“带癌生存”从“忍耐”变为“享受”。罗家英的8年之约,不仅是个体对生命的郑重承诺,更是医学人文主义照亮老年群体的温暖光芒——毕竟,活得久不如活得好,这才是对生命最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