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吐槽麦当劳成老年棋牌室
2025年7月,上海普陀区麦当劳桃浦店因“老年棋牌室”现象陷入舆论漩涡。市民储先生反映,一群老人自冬季起长期占据店内餐桌打牌、喧哗,持续三四个月未消散,甚至在38℃高温下仍“坚守阵地”。类似场景并非孤例:江西吉安华莱士门店曾因老人扎堆蹭空调导致顾客无处就座,最终需政府介入劝离。这场“商业空间公共化”的争议,暴露出城市治理中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代际需求错位与商业伦理边界模糊的三重困境。
核心矛盾:商业空间能否承载公共服务功能?
麦当劳作为连锁快餐企业,其核心定位是提供餐饮服务而非公共休息场所。据门店工作人员透露,打牌老人“几乎不消费”,却长期占用日均客流量超300人次的黄金时段座位,导致翻台率下降40%以上。这种“零成本占用”模式,本质是将商业资源转化为免费公共服务,违背了市场等价交换原则。更关键的是,老人喧哗行为已超出合理休闲范畴——分贝仪实测显示,打牌区域噪音达75分贝,远超《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商业区昼间55分贝的限值,对儿童用餐、远程办公等场景构成干扰。储先生担忧的“教育影响”,实则是公共空间行为规范失序的缩影。
分论点一:公共服务缺口催生“蹭空间”现象
老人聚集快餐店的深层原因,在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性失衡。以上海为例,截至2025年6月,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人达580万,但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仅覆盖63%的街道,人均活动面积不足0.3平方米。高温季室内避暑需求激增,而图书馆、社区中心等场所或因开放时间限制(多数下午5点闭馆),或因预约制门槛,难以满足老人即时需求。江西华莱士事件中,镇政府工作人员直言“店内有空调,老人走到那里就想休息”,恰恰印证了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断裂。当商业空间成为唯一可及的避暑场所,老人“蹭座”行为便从个体选择演变为群体生存策略。
分论点二:代际需求冲突折射社会治理精细化缺失
老人与年轻顾客的矛盾,本质是不同群体对空间功能的差异化期待。年轻人追求高效、安静的用餐环境,而老人更需要社交、休闲的公共场所。这种需求错位在高温季被放大:麦当劳24℃的恒温环境对老人是“刚需”,对上班族则是“可选消费”。但治理层面仍停留在“劝离”层面,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例如,上海部分社区试点“错峰开放”机制,将学校体育馆、企业会议室等闲置资源在非工作时间向老人开放,既避免资源浪费,又满足避暑需求。这种“共享空间”模式若能推广,或可缓解商业场所的压力。
反论点: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应包容“非消费群体”?
部分观点认为,麦当劳作为跨国企业,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老人提供避暑场所。但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需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据测算,一家中型麦当劳门店每月因座位占用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万元,若计入品牌形象受损等间接成本,数字将更高。更关键的是,无原则的包容可能引发“破窗效应”——当一家门店成为“免费棋牌室”,其他门店可能面临效仿风险,最终损害全体消费者利益。企业可通过优化服务(如设置老年专区、限时免费续杯)平衡公益与商业利益,但不应被道德绑架为“无限责任主体”。
驳论:技术手段能否破解治理困局?
有建议提出通过智能座椅(占用超时自动报警)、噪音监测系统等技术手段管理空间,但实施难度较大。一方面,设备成本高昂,中小商家难以承担;另一方面,可能引发“技术治理过度”争议——将老人视为“问题群体”进行监控,反而加剧代际隔阂。更务实的路径是建立“政府-企业-社区”联动机制:政府提供补贴鼓励商家开放闲置空间,企业通过会员积分奖励文明用餐行为,社区组织志愿者引导老人参与文化活动,形成多方共赢的治理生态。
破解“麦当劳棋牌室”困局,需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城市治理者应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老人“有处可去”;商家需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间寻找平衡点,例如推出“老年避暑套餐”吸引适度消费;社会各界则需摒弃“代际对立”偏见,通过共享空间、错峰服务等创新模式满足多元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让商业空间回归服务本质,让公共服务真正惠及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