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亿人次享受以旧换新补贴
2025年7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全国约4亿人次通过“以旧换新”政策享受补贴优惠,带动销售额超2.9万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政策工具从“规模刺激”向“质量升级”的深刻转型,更是中国消费市场在存量时代寻求新增长动能的战略实践。
核心立论:以旧换新已超越传统促销范畴,成为推动消费升级、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的“三重杠杆”,但其普惠性、执行效率与可持续性仍需结构性优化。
分论点一:政策杠杆撬动消费升级,智能化、绿色化成为核心驱动力
本轮以旧换新与十年前“家电下乡”的本质区别,在于从“解决有无”转向“追求品质”。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保有量较2020年增长5.4倍,2025年上半年渗透率达50.2%,远超政策预期;家电领域,90%消费者选择1级能效产品,推动市场从“哑铃型”分化(低端低价与高端品质两极)转向“橄榄型”均衡。以北京怀柔区“以旧换新+国企收旧”模式为例,居民通过怀胜智慧城市公司置换二手房购房款,既激活存量房市场,又降低换房门槛,印证了政策对改善性需求的精准释放。这种升级背后,是政策设计对消费心理的深刻洞察——通过补贴降低试错成本,引导消费者主动选择更高质量产品,最终实现需求侧与供给侧的良性互动。
分论点二:产业转型与消费升级形成闭环,政策需警惕“虚假繁荣”陷阱
以旧换新对产业的拉动效应显著:汽车领域,国四排放标准燃油车纳入报废补贴后,2025年上半年低排放货车更新量同比增长37%;家电领域,补贴品类从8类扩至12类,带动微波炉、净水器等新兴品类销售额增长45%。但繁荣背后隐含风险:部分企业为套取补贴,将低端产品“换壳”后标高能效等级,导致市场出现“伪智能”“伪绿色”产品。例如,某品牌空调通过调整测试模式虚标能效,被曝光后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这要求政策设计必须强化标准引领——如将补贴与产品实际能耗、碳排放数据挂钩,建立动态抽检机制,对违规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度,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流向技术创新者。
分论点三:普惠性仍是政策短板,低收入群体被“数字鸿沟”边缘化
尽管4亿人次享受补贴,但区域与群体差异显著。一线城市因补贴叠加企业让利,单日换新订单量激增;而农村地区因回收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参与率不足城市1/3。中国社科院调研显示,低收入群体对耐用消费品“国补”的感知度仅38%,远低于中高收入群体的72%。以手机以旧换新为例,尽管政策覆盖,但农村老人更倾向将旧机卖给流动商贩,而非通过正规渠道享受补贴,原因在于“操作复杂”“担心隐私泄露”。这启示政策需向“最后一公里”倾斜:在社区设立补贴申请代办点,开发方言版操作指南,甚至将补贴直接发放至低收入群体社保账户,避免“数字鸿沟”加剧社会不平等。
反论点:过度依赖补贴可能扭曲市场机制,需警惕“政策依赖症”
有观点认为,持续补贴会削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市场陷入“补贴停、销量跌”的恶性循环。2024年某新能源汽车品牌在补贴退坡后销量下滑23%,即被引为论据。但数据显示,本轮政策已规避这一风险:2025年汽车置换更新补贴上限明确(新能源1.5万元/燃油1.3万元),且要求企业配套让利,形成“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更关键的是,政策正从“直接补贴”转向“生态构建”——如支持回收企业建立社区网点,推动废旧手机拆解提取黄金等稀有金属,2025年上半年已回收废旧手机超2亿部,资源循环利用率提升18%。这种转变证明,政策可成为市场机制的“催化剂”,而非“替代品”。
驳论:政策可持续性需制度保障,而非简单“喊停”
针对“补贴不可持续”的质疑,中央与地方的资金分担机制提供了破局方案:2025年政策明确央地共担比例(东部85%、中部90%、西部95%),并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避免“中央请客、地方买单”。以长沙市住房“以旧换新”为例,市级财政对收购二手住房用作保障房的企业给予每套3万元补助,并连续5年提供2%贷款贴息,既激活市场,又未增加地方债务风险。更深远的是,政策正探索“补贴+金融”新模式——如对设备更新企业提供1.5%财政贴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2025年上半年已撬动银行贷款超5000亿元。这些实践表明,政策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
从4亿人次的参与规模到2.9万亿元的消费拉动,以旧换新已证明其作为“经济稳定器”与“转型加速器”的双重价值。但政策的终极目标,不应止于短期数据增长,而应着眼于构建一个更公平、更绿色、更有韧性的消费生态——在这里,每个消费者都能通过政策红利改善生活品质,每家企业都能在创新中获得成长空间,每个资源都能在循环中实现最大价值。这或许才是“以旧换新”最深刻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