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入伏,无论多忙,一定要记得:1不洗、2要晒、3不练、4要吃!
入伏天,讲究可真不少。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可不是图凉快就能马马虎虎过的日子。
今天这篇文章,就给大家捋一捋:“1不洗、2要晒、3不练、4要吃”到底是咋回事,凭啥说它们是三伏天里老年人保命的“门槛”。
别图一时痛快,这个澡,真不能随便洗
三伏天洗澡,听上去是理所当然的事——热得跟蒸笼似的,不洗不是更难受?话是这么说,可老年人真不能“想洗就洗”。
为啥?因为洗澡本身就是个“耗阳”的活儿,尤其是“汗未干,水就上身”,那可真是给身体添堵。
三伏天本就是“阳气旺、湿气重”的时候,身体毛孔大开,皮肤在散热,一冷一热,容易损伤体表阳气。尤其是早上刚出门遛个弯,回家一身汗就冲凉,这种操作,年轻人都顶不住,更别说容易脑供血不足的老年人。
“不要在大汗淋漓后立刻洗冷水澡”,这是很多心内科医生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冷水刺激血管骤缩,血压可能瞬间波动,诱发心梗、脑梗风险。还有不少人晚上临睡前洗冷水澡,结果半夜起夜头晕眼花,甚至晕倒在卫生间,这就不是个小事了。
说到底,三伏天可以洗澡,但有讲究:避开大汗之后立刻洗澡,水温别太低,时间别太长。洗完后别直吹空调,尤其夜里,空调直吹腰背,第二天起来保不齐腰酸背痛,甚至“落枕式头晕”找上门。
这阳光,不是毒,是免费的“天然补药”
今天的阳光,确实“毒辣”,但别一看到日头就躲得远远的,尤其老年人,正该借这个时候补补亏空的“阳”。
你知道吗?中医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话糙理不糙。阳气对老年人来说,就像手机电量一样宝贵,一天比一天少,不抓紧补,日子就会“卡机”。
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候,正是“以热制热”的好机会。适度晒晒太阳,尤其上午九点左右,晒背部15分钟左右,有助于温通经络,助阳祛湿,改善关节不适。
这时候的阳光,就像给身体“充电”一样,别小瞧了这几分钟,长年坚持下来,腰腿冷、胃寒、怕风这些毛病,能缓不少。
也不是让你去暴晒。晒太阳得讲究时间、部位和节奏。上午九点到十点,或者下午四点左右最合适;避开正午高温;晒的时候别隔着玻璃,选背部、腿部、腹部这些阳虚易寒的部位,别拿脸当太阳能板。
谁说阳光只会晒黑?在老年人眼里,它可是免费的“天然艾灸”。
练得过火,不是强身,是找病
“医生,我天天坚持练太极、拉筋、做俯卧撑,一身汗出得可畅快了,咋还觉得头晕胸闷呢?”
我听了连连摇头。三伏天锻炼,讲究的是“养”,不是“耗”。太多老年人一到夏天就“拼命练功”,结果反而练出一身病。
三伏天人体阳气外浮,阴液偏少,稍微一动就出汗,汗为心之液,出多了,心神不宁,血压波动,甚至引发中暑、心律不齐。再加上高温高湿,空气含氧量低,本就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
“三伏天不宜做剧烈运动,尤其不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锻炼”。这不是我吓唬你,而是实打实的经验教训。你可能以为自己锻炼得很“敬业”,其实身体早就亮了红灯。
那该怎么办?想活动筋骨不是不行,但得换个“打法”:早起或傍晚气温较低时,散步、慢走、八段锦、太极拳都可以,但时间别太长,30分钟以内即可,出汗微微即可,切忌“挥汗如雨”。
身体不是铁打的,“修炼”讲究时机。三伏天,练得越猛,反而越伤身。
这几样东西,三伏天必须吃,吃对了才叫“伏补”
说到“伏补”,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羊肉汤、黄鳝煲、老母鸡,吃得汗珠子往下滴,才觉得过瘾。
按理说三伏天确实是“冬病夏治”的黄金窗口,适当食补可以补阳祛湿、调理脾胃。但老年人这“补”,不能乱补、硬补,更不能猛补。
第一,伏天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很多人本身就湿重、纳差,猛补反而加重负担。所以三伏养生的吃法,讲究一个“温补不燥,健脾祛湿”。
推荐一些三伏天“老少皆宜”的食材:如藿香、佩兰、山药、扁豆、薏米、莲子、冬瓜、生姜等。这些食材既能健脾祛湿,又不伤阳气,适合煲汤、熬粥、炖菜。
第二,别忘了“伏补不离姜”。生姜是三伏天的“君药”之一,有温中散寒、助阳醒脾的作用。可以早上泡姜茶、吃点姜丝鸡蛋,或者炖汤加点姜片,暖胃又提神。
第三,多喝温水,少吃寒凉瓜果。别觉得天热就猛吃冰西瓜、冰饮料,这些凉物容易伤脾胃、留寒湿,吃多了反而食欲不振、肚子胀。尤其老年人,肠胃蠕动慢,特别忌讳“寒从口入”。
说到底,三伏天吃对了,是在给身体“打地基”;吃错了,那就是在给病根“交房租”。
三伏天,是“养命”的三十天,不是“凑合”的三十天
这“1不洗、2要晒、3不练、4要吃”,可不是随口一说,而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加上现代医学的印证,才总结出这么四个看似简单却门道极深的“伏日口诀”。
别小看这个三伏天,它是身体调理的黄金期,是“冬病夏治”的窗口期,是中老年人“逆转虚寒”的转折点。
你可以不信风水、不信星座,但这三十多天的节气规律,是不会骗人的。
有人说:“这点讲究,用得着这么麻烦?”我只能笑笑:三伏是个“养命”的节气,不是“凑合”的季节。你对它敷衍,它就还你一身虚寒;你对它认真,它就送你一整年的底气。
别总等着病来了才后悔没好好养生,不如趁着入伏,把这几个小动作变成习惯,让阳气进得来、湿气排得出、脾胃养得好、筋骨不出岔。
明天入伏,记住这八个字:“不洗冷水澡,要晒太阳光;不练猛运动,要吃养脾汤。”
如果你也熬过了无数个闷热的三伏天,是否也有点经验想分享?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三伏天最怕的是什么?又是怎么过的?
觉得有启发的话,不妨转发给关心健康的朋友。持续关注,我们将分享更多实用的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试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4):123-12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