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媳妇晒婆婆做的早餐,朋友圈火了,网友:像狗食盆,食欲全无
有些饭,是做给别人看的。
有些饭,是做给自己吃的。
一张河南媳妇晒早餐的朋友圈,引爆了评论区。有人说它像一个不锈钢的狗食盆,有人嫌弃它的卖相拿不出手。可她觉得,这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
为什么呢?为什么有人觉得一顿饭难看,有人却觉得是幸福。可能因为有些人只用眼睛看,而有些人,是用胃和心去感受。
先说那锅粥。
那是一锅小米红薯粥。婆婆总是在周末家人吃得油腻之后,熬上这么一锅。米是普通的米,红薯是自己种的。不用高压锅,就用最普通的锅,小火慢慢地熬。熬到小米都开了花,红薯变得软糯,用勺子一碰就化开。粥体变得粘稠,喝一口,整个胃都是暖的。媳妇说,结婚前自己也买过很多所谓的养生粥,但没有一碗,能像这样让身体觉得舒坦。因为外面的粥是商品,而这锅粥里,煮着一个人的惦记。
再看那盆包子。
盆里有两种包子,一种圆的,一种长的,是为了区分馅料。
圆的是芹菜猪肉馅,长的是韭菜鸡蛋馅。
这些包子,褶子捏得不好看,歪歪扭扭的,大小也不均匀。这是婆婆自己包的。春天的时候,自家地里的芹菜和韭菜最嫩,她就割下来,做成馅。一次包上几大锅,直接冻在冰箱里。想吃的时候,拿出来放锅里热五分钟就行。媳妇说,这种包子咬开会流汁水,肉馅的咸香和芹菜的清爽混在一起,比店里卖的那种机器做的精致包子,不知道要实在多少。
省了早上早起做饭的麻烦,也让儿子儿媳每天都能吃上热乎乎的早饭。这是一种笨拙的,但非常有效的关心。
这顿早餐里,鸡蛋也有两种做法。
家里有个两岁多的孩子,特别喜欢吃鸡蛋。但婆婆觉得,直接吃白煮蛋,对孩子来说可能有点干,不好消化。所以她总是会多花一点功夫,给孙子单独蒸一碗鸡蛋羹。蒸得像豆腐脑一样嫩滑,用小勺子就能喂。
于是,一顿早饭里,白煮蛋是给大人的,又嫩又滑的鸡蛋羹是专门给孩子的。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鸡蛋,也要分两种温度和形态上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多此一举,但在一个过来人眼里,这根本不是麻烦事,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奇怪的是,桌上还有一盘煎糍粑。
这东西不是本地的食物。是媳妇的老公,他一个广西的同事送来的特产。送来的时候,就是一包雪白的小圆饼。婆婆不认识这是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吃。她完全可以把这份礼物放在一边,直到忘记。
但她没有。她问了儿子,然后用油小火慢慢地煎。煎到两面都起了金黄色的脆壳。家里人一吃,都觉得很惊喜。有的是红豆馅,甜但是不腻。有的是肉末馅,咸香又有嚼劲。
婆婆常说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她自己可能吃不惯外地的口味,但她从不会说别人的东西不好。别人的一片心意,她就用最好的方式去对待,把它做得香喷喷的,端上桌,让全家人都尝尝。这是一种尊重,一种不言自明的情商。
评论里,有人抓住那盘炒红薯梗不放,说那是喂猪的。
这话婆婆也听见了。她只是笑笑,回了一句:“猪吃的咋了?人还不吃猪肉吗?”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直接的回答。
郊区的院子里种了一片红薯,红薯叶被叫做“蔬菜皇后”,营养很好。红薯梗脆生生的,夏天的时候,掐下来用蒜蓉清炒,或者用芝麻盐凉拌,比吃肉还开胃。自己家吃不完,婆婆就摘了让儿子带给同事们分。同事们收到了,又会回赠一些别的美食。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在这一来一回的食物交换里,变得热络起来。那些说这是猪食的人,他们不懂,这种从土地里刚摘下来的新鲜,是城里菜市场花钱也难买到的。
这种生活,看起来朴素,但处处藏着过日子的智慧。
住在郊区,买菜不如城里方便。婆婆有个省钱的诀窍,她总是在晚上九点以后去附近的菜市场。那个时候,菜贩们准备收摊了,剩下的菜会打五折处理。虽然菜品不多了,但只要用心挑,总能找到很新鲜的。
前两天,儿媳妇的老公花了10块钱,就买回来5个大南瓜。
婆婆看到了很高兴,没觉得这是图便宜,反而觉得儿子会过日子了。从那天起,家里的早餐就多了一道蒸南瓜。南瓜又面又甜,不输给白天买的那些。
这种把钱花在刀刃上的能力,不是抠门,而是让一个家庭能长久、安稳运转下去的底层逻辑。
当儿媳妇看到那些“卖相差”、“像狗食盆”的评论时,她心里没有一点波澜。她只回了一句:“我毕业十几年,结婚前早餐都是在外面买着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舒服过。”
舒服,这个词用得很好。
它不是精致,不是仪式感,不是发在社交网络上获得多少点赞。舒服,是有人知道你的口味,知道你爱吃软的还是脆的。舒服,是有人记得你家孩子还小,吃饭要弄得细碎一些。舒服,是有人把省钱这种听起来有点窘迫的事情,变成了让日子过得更好的智慧。
饭店的菜,讲究色香味俱全,因为那是商品,要卖钱。
家里的饭,只讲究一个东西,就是心。
用心种出来的菜,用心包出来的包子,用心熬出来的一锅粥。这些用心堆在一起,比任何昂贵的餐具和精致的摆盘都重要。
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被“精致生活”的概念绑架了。我们用手机存了很多好看的早餐图片,学着怎么把麦片和水果摆得像艺术品。我们追求各种各样的仪式感,却唯独忘了最重要的一种。
真正的仪式感,是有人愿意为你,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些看起来很“土”,很“丑”的饭菜。
这些饭菜里,藏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全部爱意。它可能看起来不好看,但它一定是热的,是软的,是带着人情味的。它不完美,甚至有点笨拙,但它能喂饱你的胃,更能安抚你的心。
下次,当我们再看到类似的家常饭,或许可以先收起评价它卖相的念头。
因为在那粗糙的碗里,在那随意的摆放里,装的可能是一个人,用大半辈子,为你熬出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