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200元返现背上16万元债务 警惕借名贷款陷阱 ,成都地铁回应防走光
大学生为200元返现背上16万元债务 警惕借名贷款陷阱。为完成“清欠”任务,个别银行职员找来中间人帮忙,利用大学生“征信干净”的优势,以返现为诱饵,骗他们签字贷款,完成“借新还旧”。事后,大学生因无力还款被银行起诉,成为失信被执行人。
6月23日,河南省内乡县检察院在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举办了一场普法讲座。检察官通过讲述案例故事,提醒在校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远离贷款陷阱。这场讲座是内乡县检察院今年开展的送法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帮助学生避免陷入“借名贷”等金融诈骗。
2023年7月的一天,刘女士带着儿子小张来到内乡县检察院申请监督。小张刚从大学毕业,却因为牵涉一起贷款纠纷案成了失信被执行人,个人征信留下不良记录,应聘工作屡遭拒绝。刘女士表示,小张从未申请过银行贷款,更没有使用过银行贷款,不明白为何会背负16万元的不良贷款。
受理案件后,内乡县检察院承办检察官详细审查了案件卷宗及相关的法律文书,逐步揭开了这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的黑幕。自2016年12月起,某商业银行部署“清欠”工作,要求员工追缴经手的“不良贷款”。客户经理江涛发现自己经手的一笔16万元贷款无法收回,影响了自己的业绩。他联系了刘武,后者找到了两名大学生小张和小杨,并以返现为诱饵,让他们到银行签字。两人为了不足200元的返现答应了请求,在空白的借贷申请书、客户提款申请书、借款合同上签名。江涛将这笔贷款取出,偿还了季春的不良贷款,完成了“清欠”任务。
成都地铁官方回应防走光设计 细节体现人文关怀!近日,有网友发现成都地铁部分站点在步梯与扶梯之间设置了非透明的磨砂玻璃。成都地铁官方回应称,此举是采纳乘客意见,为防止乘客在步梯行走时“走光”而采取的措施,并表示后续考虑推广至其他站点。
步梯与扶梯的高度差带来的走光风险,是公共管理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对乘客而言,“会不会走光”是通勤中的真实焦虑。公共服务的本质在于回应每个个体的具体需求。地铁的磨砂玻璃不仅解决了“走光担忧”,更捍卫了个体在公共空间中的安全感和尊严感。
一块磨砂玻璃看似简单,却折射出公共服务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对话”的转变。过去,公共设施设计常陷入设计者自嗨的怪圈,如天桥坡度太陡让老人犯难,地铁站标识复杂让游客迷路。成都地铁磨砂玻璃这一小小改动实现了从“听见诉求”到“快速反应”的完美闭环,公共服务从“我觉得你需要什么”变成“你告诉我需要什么”。
公共治理的高度建立在对细节的把控上。近年来,从上海推行“第三卫生间”解决家庭照护难题,到此次成都地铁的“防走光”设计,这些看似微小的改进,正是公共服务从有到优的进化轨迹。
地铁交通的设计细节不仅关乎效率,更关乎人文关怀。当乘客站在扶梯抬头时不再担忧隐私暴露,行走在步梯时能坦然享受出行便利,这种对“微小不适”的精准捕捉,使公共设施从能用迈向好用、放心用。
当公共服务开始倾听细微诉求,治理便有了人性的温度。城市愿意为微小的美好付出努力,生活才真正有了幸福的厚度。这场关于“听见”的实践不应是孤例,而应成为所有公共服务部门的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