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厕位比例不应简单对半分 甘肃立法首明确-骗子混入新生家长群冒充老师收费 多名
甘肃兰州黄河风情线环保公厕外,女性游客排队等候。8月1日起,《甘肃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城市公共厕所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应当提高到3∶2,在人流集中的场所比例应提高到2∶1。甘肃成为全国首个在地方立法中明确这一比例的省份。
女厕所排长队的现象在公共生活中非常普遍,甚至在一些景区还出现过女游客不得已使用男厕所的情况。通常情况下,由于生理结构的原因,女性上厕所的时间比男性要长,再加上生理期、孕期及照看婴幼儿等特殊情况,女性对厕所的需求时间进一步增加。因此,女厕所排长队并不是女性动作慢或拖延的问题,而是长期以来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中被忽视的结构性不平等问题。
公共空间设计逐渐形成共识,男女厕位比例不应简单“对半分”,而应根据性别使用特点重新划分。2016年,住建部修改了《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要求“人流集中的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含小便占位)的比例不应小于2∶1”。2022年,《旅游厕所质量要求与评定》发布,鼓励提高女性厕位数量,男女厕位比应达到1!1。5。2024年,国家铁路局发布行业标准公告,修订后的《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规定,候车区男女厕位比例应为1∶2。这些行业标准的调整显示出政策上的善意,一些地方在新建或改建公共厕所时也逐渐提升女厕位占比。例如,2020年故宫博物院将男女厕所比例改为1!2。6,共设置了35个女厕,有效缓解了女厕所排长队的问题。
然而,由于这些标准只是行业性标准,各地在女厕设置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南京景枫中心商场因厕所改造登上热搜,但改建后的男女厕位比例仅为1!1。3,仍未达到1!2。关于女厕设置,目前的法律法规大都只是比较宽泛的表述。2022年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应当考虑妇女的特殊需求,配备满足妇女需要的公共厕所和母婴室等公共设施”。即将于10月1日实施的《江苏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则提出“提高女性厕位配建比例”。
学校刚组建的新生家长群混进了骗子,冒充老师发布收费通知及收款二维码,导致多名家长受骗。北京市反诈中心近期通报了一起最新发案,提醒学校和老师在组建新生家长群时务必进行身份核验,不在群内收取钱款,并做好防范提示。同时,家长也应对群内的收费信息谨慎甄别。
近日,北京某中学为方便高一新生家长沟通,将官方QQ群二维码印在入学手册上随录取通知书寄出。不料,骗子趁机混入群内,深夜冒充“群主老师”发布通知,要求缴纳“资料费、复印费”共495元,并附上支付二维码,还让家长备注学生姓名、截图接龙。流程看似正规,数额不大,导致9名家长在40分钟内扫码支付,共被骗4000余元。骗子甚至将已缴费家长拉入小群企图进一步诈骗。
群内有家长起了疑心,向学校老师核实。真正的群主老师立即在群内发布消息,告知家长有人冒充老师骗钱并封禁发言,将骗子踢出群,紧接着向学校报告并报警。
警方提醒各学校严格入群审核,组建新生家长群务必开启入群验证,确保成员身份真实。所有费用必须通过校园官网、官方公众号、书面通知等线下、官方线上渠道发布,明确项目、标准及学校对公账户缴费途径。学校应提前说明收费方式与流程,强调不会在家长群直接收款。
家长们加入与学校相关的群聊后,应立即与班主任、校方核实群管理员身份。对群内任何转账、收费、扫码支付要求保持警惕,尤其是深夜、节假日等非正常时段的通知。遇缴费通知,务必通过官方预留电话或线下找老师等方式直接向学校核实真伪,不点不明链接、二维码。发现可疑情况,立即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向学校反映并拨打110报警。
新生录取季诈骗高发,请大家注意群内收费先核实,守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