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10秒即可感染 汛期当心这种病 谨防血吸虫感染
近期强降雨多发,广东、陕西、湖南、广西等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部分河流水位上涨明显。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紧急提醒,汛期在洪涝区域及水沟、沼泽和芦苇滩等地活动,应谨防血吸虫感染。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于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也称裂体吸虫。能寄生于人体并致病的血吸虫主要有7种,包括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等。目前我国仅流行日本血吸虫病。血吸虫有7个发育阶段: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其中,尾蚴是感染人体的主要阶段,当虫卵孵化成毛蚴后钻入钉螺中,再由钉螺释放大量尾蚴到水中,使含有尾蚴的水体成为“疫水”。人如果接触了“疫水”,只需短短10秒,尾蚴就会迅速从皮肤钻入人体内致人感染。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个阶段。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身体反应强烈,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主要症状包括发热,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全身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此外,急性血吸虫病还会引起呼吸道及胃肠道反应,如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剧烈腹痛、腹胀、腹泻(常带黏液或血便)、恶心呕吐等。患者的肝脏在短时间内可显著肿大并有明显压痛,脾脏也可能迅速肿大。
由于血吸虫病的症状与伤寒热点话题、感冒、败血症等疾病相似,在非疫区或医生警惕性不高时,极易误诊。急性血吸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0天左右,接触疫水或可疑水体后若出现皮疹、不明原因发热、腹泻等症状,应主动到当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告知接触史并进行检查。接触10秒即可感染 汛期当心这种病 谨防血吸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