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7个月女儿被哥哥杀害 弟弟要求重判 被告人以故意杀人罪、绑架罪被提起公诉!
7个月女儿被哥哥杀害 弟弟要求重判
【7个月女儿被哥哥杀害 弟弟要求重判】8月6日,广东省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内,一场持续数小时的庭审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被告人冷某敏因涉嫌故意杀人罪、绑架罪受审,而被害者竟是他弟弟冷先生7个月大的亲生女儿。这起发生在除夕夜的惨案,不仅撕裂了一个家庭的血脉亲情,更引发社会对心理健康、家庭关系与法律责任的深刻反思。2025年1月28日,除夕夜。冷家兄弟姐妹齐聚大姐家,父母、冷某敏与冷先生一家共度佳节。餐桌上,冷某敏如往年般沉默寡言,却仍按习俗给侄女包了100元红包,甚至主动下楼买了两瓶啤酒。谁也未料到,这竟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当晚,冷先生因次日需拜年,将女儿留给母亲照看后携妻儿离开。监控显示,凌晨0时许,待父母与侄女独处时,冷某敏从随身包中抽出水果刀,潜入婴儿房。他用被子捂住侄女口鼻,刀刃疯狂刺向其颈部。婴儿的挣扎与哭声引来母亲贺某兰,她冲入房内试图阻止,却被儿子划伤双手肌腱,反锁门外。“他像疯了一样,我根本拉不住。”贺某兰在证词中哽咽。冷某敏继续行凶,直至婴儿颈部大血管断裂,鲜血浸透床单。随后,他将闻声赶来的父亲冷某建挟持至阳台,持刀与警方对峙近3小时。凌晨3时,特警趁其分神时将其制服,但7个月大的冷某霏已无生命体征。庭审中,冷先生含泪回忆:案发前两天,哥哥曾特意叫他到走廊递烟,支支吾吾说“把孩子接走”。他当时以为哥哥只是随口一提,未多想便拒绝。“现在想来,他那时已无法控制自己,是在求救啊!”冷先生捶胸顿足,悔恨交加。冷某敏的成长轨迹逐渐清晰:1980年出生的他,因父母长期争吵、父亲贬低式教育,性格愈发孤僻。中专毕业后,他辗转多地打工,做快递员时攒下5万元积蓄,却因炒股亏损、失业陷入抑郁。2015年前后,他确诊重度抑郁症,但未接受系统治疗,独居生活加剧了病情恶化。“他总说‘活着没意思’,可我们没想到他会伤害孩子。”冷先生哽咽道。检方指控,冷某敏因长期心理压抑,萌生“杀害侄女→挟持人质→被警方击毙”的自杀计划。两次精神鉴定均显示,他作案时处于重度抑郁发作期,但辨认与控制能力完整,需承担完全刑事责任。
庭审现场,冷某敏状态令人生疑:他眼神呆滞,回答提问时仅以“是”“嗯”作答,时而盯着弟弟哭泣。冷先生情绪崩溃,边哭边质问:“你为什么不伤害大人?为什么要对无辜的婴儿下手?”冷某敏低头不语,仅在最后陈述时哽咽道:“后悔,但来不及了。”
冷先生坚决拒绝出具谅解书,要求法院判处死刑:“女儿连‘爸爸’都不会叫,她做错了什么?”而冷某敏母亲贺某兰则痛哭求情:“他有抑郁症,我们没给他治好……”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刑法》第18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经鉴定可不负刑责;但冷某敏两次鉴定均显示其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抑郁症仅作为量刑参考。“本案中,冷某敏选择毫无反抗能力的婴儿作为侵害对象,手段极其残忍,社会影响恶劣,死刑可能性较大。”北京师范大学法学教授彭新林分析。
这起悲剧背后,是多重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冷某敏的成长环境充满否定与争吵:父亲曾当众打压他“考了第一也没用”,母亲忙于生计无暇倾听;成年后,他独居失业、炒股亏损,却未向家人寻求帮助,最终将怨恨转向最弱小的生命。
“家庭是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薇指出,“若父母能给予冷某敏更多肯定,或兄弟间保持沟通,悲剧或许可避免。”而社区层面,对独居、失业人群的心理筛查与干预机制缺失,也让冷某敏这样的“隐形患者”成为定时炸弹。
8月6日庭审结束时,法官宣布择期宣判。冷先生与妻子相拥而泣,他们手中紧攥着女儿的遗照——照片里,婴儿笑靥如花,全然不知命运的风暴即将来临。
“抑郁症不是杀人许可证。”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指出,“当精神鉴定成为恶性犯罪的‘挡箭牌’,司法必须守住‘完全刑责能力’的底线。”此案中,检方以故意杀人罪、绑架罪提起公诉,正是对“发病期≠无罪”的司法确认。
这起悲剧最令人心碎的,是血缘纽带的彻底崩塌。冷先生与哥哥相差3岁,但因成长环境不同,兄弟感情并不亲密。“他40多岁未婚,独居多年,我们以为他只是性格孤僻。”冷先生哽咽道。直到案发后,他才从母亲口中得知,哥哥近年频繁表达“活着没意思”“不想拖累家人”等极端言论。
而冷某建夫妇的创伤更难以愈合。他们同时承受着儿子反目、孙辈夭折的双重打击。“妈妈现在看到婴儿车就哭,爸爸整夜睡不着觉。”冷先生说。社区工作人员透露,二老至今拒绝接受心理干预,认为“家丑不可外扬”。
这种家庭信任的瓦解,折射出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系统性忽视。冷某敏的独居状态、长期情绪低落,本应是社区关注的重点,却因“没闹出大事”被放任自流。正如网友“心理观察员”的评论:“当一个人说‘不想活了’,我们总以为他是矫情,却不知这可能是最后的求救信号。”
此案引发的核心争议在于:精神疾病患者犯罪,法律该如何量刑?公众舆论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认为“抑郁症患者需要同情,应从轻处罚”;另一部分人则强硬表示“无论什么病,杀人就必须偿命”。法律专家指出,我国刑法采用“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既考察行为人的辨认控制能力,也考量其主观恶性。冷某敏案中,其作案手段残忍、后果严重,且具有完全刑责能力,依法应从严惩处。但司法实践中,法院可能酌情考虑其精神状况,在量刑幅度内从重处罚而非顶格判决。更深层的反思在于预防机制的缺失。据统计,我国精神障碍患者超2亿人,但登记在册的仅5%左右。社区心理筛查、家庭沟通干预、强制报告制度等配套措施亟待完善。例如,若亲友发现冷某敏频繁表达自杀倾向时能及时报警,或社区定期对其进行心理评估,这场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以上就是【7个月女儿被哥哥杀害 弟弟要求重判】相关内容,了解最新热点资讯请关注今日热点资讯__实时热搜榜_热点话题_热点关注_今日热点新闻事件。愤怒!7个月女儿被哥哥杀害 弟弟要求重判 被告人以故意杀人罪、绑架罪被提起公诉!